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陈肇元:终其一生致力于土木工程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2-24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2022-02-24 10:37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崔兴毅

 

    “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更要紧跟时代的需求。”

 

——陈肇元

 

    广州地铁一号线上,通勤出行的人们忙忙碌碌,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多复杂,为了啃下工程建设这块“硬骨头”,陈肇元又是如何呕心沥血的。

 

    1931年出生的陈肇元,童年在战火纷飞中度过。满目疮痍,他觉得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木人才,就毅然报考了清华大学在上海招收的大二土木系转学生。

 

    “国家需要做什么,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什么上去。”

 

    20世纪60年代初,上级安排陈肇元做防护工程方面的研究,他二话不说就开始工作。那时我国对防护工程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抵御核爆炸的冲击,减缓冲击波对建筑工程的损害,陈肇元便以此为研究方向,对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展开研究。

 

    陈肇元是土木专业出身,研发快速加载和测试技术对他来说是个考验。阅读外文资料、设计和绘制加工图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除此之外,他还要到工厂组织安排加工和装配。实验所需的设备零件和高压氮气瓶都是他自己骑三轮车一趟趟来回搬运的……诸如此类,他都亲力亲为。

 

    由于研究急需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陈肇元便与课题组的张达成、陶全心老师一起反复研究。陈肇元画原理图,张达成画机械零件图,一张张图纸“填补”了技术和设备的空白——当时国内无法进行生产,也不具备生产能力,更没有相关的试验介绍。

 

    功夫不负苦心人!

 

    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高压气体为动力,加载能力达5吨至200吨不等的5种不同吨位的快速加载试验机陆续研制成功,能够进行工程材料的拉、压试验,是国内首批模拟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快速加载设备。

 

    设备研制成功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用这些设备做了大量的动力反应试验,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此后,我国国防工程、人民防空工程的设计规范和涉及易燃易爆生产厂房仓库等的设计规程中,频频出现他们的成果。

 

    对陈肇元来说,防护工程是他这一生中最关注也是投入心血时间最久的项目,他潜心研究达27年,光是编写内部研究报告就有131份,还主编了全国统一教材《地下防护结构》。而他在防护工程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许多在后来的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国防到城市高层建筑,陈肇元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辛苦耕耘,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深深影响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2020年6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网站上发布了陈肇元离世的讣告,引发国人无尽追思。在清华园的时光画卷里,永远有他留下的这样一幅画面——作为我国土木工程的开路者,陈肇元骑着一辆老自行车,低调地穿梭于教学楼、实验室和宿舍……

 

    院士小传

 

    陈肇元(1931—2020),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取得的诸多成果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晚年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为延长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使用寿命,主持编制了设计规范等多种指导性文件。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share.gmw.cn/kepu/2022-02/24/content_35541443.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