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论坛暨2011肾脏病南京论坛”在南京召开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3-06

[ 字号  ]

   201169~11日,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19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论坛暨2011肾脏病南京论坛在中山陵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和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共同主办,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刘志红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和杨胜利、黎介寿、刘德培、王红阳、杨宝峰、陈香美院士,中国科学院侯凡凡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王与荣、中国工程院秘书长白玉良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国际肾脏病学会发展委员主席William Couser 教授、Brown大学Lance Dworkin教授等海内外30多名专家、500余位代表与会。
   
刘志红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辞,指出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云集,规模宏大,特别作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更是提升了论坛的学术水平,是肾脏病界的一大盛会。论坛围绕肾脏病转化医学主题,为与会者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达到激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讨论和推动学科发展的目的。樊代明副院长在致辞中强调工程科技论坛要发挥聚焦前沿热点、聚集发展力量、聚合学术思想、聚变论坛成果的四聚效应。杨胜利院士在致辞中谈到,转化医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起到持续的影响的肾脏病等慢性疾病,肾脏病转化医学论坛凸显了工程科技论坛所强调的学科交叉、技术整合主题。
   
在为期3天的论坛中,刘志红、杨胜利、刘德培、王红阳、杨宝峰、陈香美、侯凡凡等7位院士做了主旨报告,30多位海内外专家做了大会报告。报告涉及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宏观战略,系统生物学、临床医学等转化医学研究,以及常见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等多项内容。杨胜利院士在转化医学的现状与未来报告中阐述了转化医学意义,及我国转化医学研究战略、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刘德培院士阐述了系统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关系,指出21世纪应该用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进行医学研究,转化医学更紧密地联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不同学科,进行多学科的转化整合,同时分析了转化医学面临的困难。王红阳院士指出,转化医学与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和数字化医学等一同构成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在内的系统医学体系,并详细介绍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MXR7/GPC3P28的发现和应用前景。刘志红院士认为,系统生物学整合了基因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内容,有助于发现新型诊断分子标志物。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有助于发现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肾脏疾病等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杨宝峰院士报告了microRNA在人类重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关于常见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崔恒宓教授报告了表观遗传学研究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和表观遗传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何慈江教授介绍有关Sirt1HDAC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曾科教授报告了分泌型miRNA作为全新信号分子的功能,William Couser 教授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陈香美院士介绍了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侯凡凡院士报告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products,AOPP)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研究,香港大学的黎嘉能教授报告了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关于肾脏疾病基础研究,Stuart Shankland教授报告了足细胞损伤修复的最新研究结果。
    “
肾脏病南京论坛起办于2003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主办,以跟踪前沿为所求,以指导临床为秉承,围绕肾脏病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近十年积极探索中逐渐成为一个精品学术论坛。本次论坛首次将目光聚焦转化医学研究,是首次有关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的高层论坛,海内外专家学者再次聚首南京,交流肾脏病转化医学的问题,与会者感到论坛内容丰富、报告扎实、前沿突出,是一次满载收获的会议。论坛为肾脏病领域搭建了学术界、临床医学界和产业界的桥梁,对肾脏病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