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场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在沪举行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为加强江、浙、沪三地的能源合作,保障长三角地区能源安全,构建长三角能源战略体系,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海院士中心承办的第78场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于2008年10月16日至17日在沪隆重举行。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石立英主持,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出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以及薛禹胜、翁史烈、叶奇蓁院士等专家,分别作了题为“节能减排是国家战略问题”、“极端灾害下的电力安全及防御”、“IGCC—煤气化多联产形势分析”及“核电发展现状和前景”等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翁史烈院士主持。
    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保障。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和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区域之一,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持续增加,对能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7年长三角以占全国2 2%的土地面积,11%的人口,消耗了16 9%的能源,贡献了全国22 8%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23%。由于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一次能源自给率很低,绝大部分需要依靠从区域外调入和进口。近年来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杜祥琬副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能源结构不平衡,煤炭使用比例高达 70%,能源利用效率低,约为发达国家的1/2。要改变目前严峻能源形势,首先要实现结构节能减排,通过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其次要转变能源结构,推进煤的洁净化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比例。此外,在建筑、交通、照明等各个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这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康庄大道。
薛禹胜院士分析了国内外多次重大电力事故,特别是今年发生的冰雪灾害和地震对电力系统造成的破坏程度,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本身的防御体系,提升电网系统的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加强外部环境的监测,建立早期预警机制,从时间上向外扩展防御框架。世界上首个停电预警系统已经在我国的华东电网投入运行,并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由此我国电网的输电能力和停电防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翁史烈院士着重介绍了国际上先进的煤气化多联产(IGCC)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该技术对我国发展绿色煤电产业的重要性。针对上海在IGCC技术研发方面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实施方案,呼吁各有关单位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共同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叶奇蓁院士阐述了世界和中国的核电发展概况,指出第三代核电机组已经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传统火电已经更具优势,特别针对我国有限的环境容量和一次能源储量,要满足急速增加的电力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的核电。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上海院士中心、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和上海市能源研究会承办,浙江、江苏两地能源研究会协办。组委会共征集并评选出73篇论文编入大会论文集,其中精选20余篇优秀论文在大会上作了专题交流。
此次论坛共邀请到来自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兄弟省市及上海市能源科技领域的院士专家160余位,围绕“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交流和发言。通过这一交流平台,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慧,从理念、政策、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分别就能源安全措施与政策、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专题,研究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改变目前对能源过度消耗的发展方式;如何依靠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等替代能源的发展,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如何充分发挥新兴能源巨大的发展潜力,实现能源品种多样化和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以降低一次能源供应的风险。多管齐下,保障长三角地区能源供应安全,实现中央制定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李祥太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