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答卷
2009年09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新法 傅斌 王建高
到今年9月,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和淄博国家级新材料基地已经走过了7个春秋。
7年来,这个“国字号”论坛和基地做得怎么样?给淄博带来了什么?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淄博,寻找答案——
离子膜、氟硅材料、功能玻璃等新材料产业方兴未艾……作为中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淄博人早已不满足于日用陶瓷的生产。小到医用骨质瓷,大到航天器耐热材料,淄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土与火”的艺术,带入了高科技殿堂,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合力打造“新材料技术论坛”“院士专家淄博行”等科技合作平台,从中国陶瓷名城跃升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2008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34.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8.04%。
省院合作互利互赢
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说:“陶博会和新材料技术论坛给有着几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的淄博,搭起了一座通向未来科技的桥梁,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陶瓷及相关产业加快调整振兴的重要契机,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和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
早在2000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省院全面合作关系。淄博市市长周清利介绍说,新材料技术论坛是山东省与中国工程院第二次全面合作会议确定的全省四大重点活动之一。
淄博轻工机械公司是新材料技术论坛效应的受益者。这家企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合作研发的“真空半固态熔覆长寿命造纸打浆磨盘制造技术”,解决了当前国产磨盘使用寿命低、打浆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已研制出铌合金等6种新型磨盘材料。
由论坛搭建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使一大批项目实现了技术跨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淄博华创精细陶瓷公司承担了2项863计划项目;中材高新承担11项863计划项目,为我国国防事业提供了大量高科技结构陶瓷部件。
淄博市科技局局长周元军介绍,7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成效显著,共推介项目37000多项,成功对接7800多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3507项,总的带动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51.23亿元。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说,新材料技术论坛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后盾,以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及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科技论坛之一,开创了省院合作、互利互赢的典范。
打造中国新材料“硅谷”
2002年,淄博被科技部批准为综合型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让老工业基地与“新材料”这个炙手可热的名词连在一起。
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淄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300余个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在先进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7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绿色制冷剂、增塑剂、耐火纤维等生产规模位居亚洲首位。在全国43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综合实力评审中列第6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列第3位。
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是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省院合作的四大重点活动之一,淄博组织制定了《淄博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化工助剂产业、医药中间体产业、高档建材及新型墙材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
东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淄博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和支撑。淄博已拥有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一批科研机构,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效果显著。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攻关,不到3年时间便攻克了“全氟氯碱复合离子膜”技术难关,彻底打破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全球第3个拥有离子膜生产能力的国家。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新材料类规模以上企业30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0家的10.51%,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品800种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58项,其中发明专利450项。
多次参加新材料技术论坛的俄罗斯科学院马特科夫斯基教授对淄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动振奋,把淄博建设成中国新材料的“硅谷”,不是梦想。
引智的“多米诺效应”
8月28日,记者在山东省东岳有机硅材料院士工作站一份工作记录表上看到,除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进站外,高丛堦、姚福生、吴慰祖、石长旭等多位院士、专家曾多次到工作站指导工作,并与公司合作,通过改变工艺流程使甲基氯硅烷的选择性达到85%以上;通过优化设计,将原来的年产6万吨装置放大至年产10万吨的规模。截至目前,共申报国家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专利3项。
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更好地引进院士及其团队,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周元军介绍,今年,山东省科技厅启动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工作,淄博市首批有17家企业通过审核,占全省60家院士工作站的近30%。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参加过6次新材料论坛,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多次来淄博,一是淄博企业对技术的渴望程度打动他,二是他自己多年来的项目合作一直很顺利。
“把顶尖的专家引过来,帮企业接上头,让二者自由恋爱直至联姻。这是政府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淄博德惠来公司董事长孙守年对此感触颇深。借助这个桥梁,这个小小的村办企业开发出全球最大最薄的纤维陶瓷板,一举拿到47项国家专利并跻身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仅一期工程年销售收入就达15.2亿元。
院士走进来,产生了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淄博经济“弯道超车”的引擎力量。据统计,七届新材料技术论坛,共有中国工程院、中科院院士143人次,专家262人次,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名专家学者,国内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2100人次博士以上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为淄博发展奉献才智。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120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25.5万人,共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300多个。
得人才者,赢天下。淄博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将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实践中,为实现淄博市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通讯员 赵新法 傅斌 本报记者 王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