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7-29日,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在主任季国标院士的主持下,组成了梅自强、郁铭芳、周翔、孙晋良、徐端夫院士以及相关专家共14人专家组,到营口化纤厂进行了"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第一次活动。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辽宁省经贸委以及营口市政府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的重点是对营口化纤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技术改造项目等方面进行咨询。专家组听取了营口化纤王成厚厂长介绍企业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思路。季国标等6位院士和专家分别就企业技术创新、世界化纤工业发展趋势以及聚酰胺纤维与工程塑料的生产和应用等6个专题作了学术报告。专家组进行了生产现场的考察调研,并就工厂今后的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方案等进行了交流研讨,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活动期间,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与营口化纤厂就开发军需绵纶功能性纤维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为锦纶产品满足我国现代化军需装备水平的要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专家组根据总体思路,对营口化纤厂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项目提出了以下具体意见:
1、1.2万吨/年锦纶改造项目是改变企业面貌的首要项目,应尽早完成。
2、1000吨/年复合超细纤维及织物项目,应抓紧实施,但织造和后整理项目能否与条件合适的下游厂协作,以加速产品开发,节约投资,希望厂里能够进一步研究。
3、1000吨/年细旦丙纶项目应周密制定改造方案,并进一步与下游厂协作,开发好下游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4、扩建3万吨/年锦桦聚合纺丝项目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专家组建议可在现有锦纶老生产线改造完成后再实施,产品方案除民用丝外,增加中强丝与柔性切片,在聚合生产线中有一条采用间聚合工艺,以满足柔性切片生产的需要。同时要抓紧300-600旦中强丝产品的研究开发,积极培育市场,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要注意基本原料的衔接。
5、1000吨/年缝纫线和1000吨/年安全网、带、绳项目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但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锦纶6的挑战,应在抓紧中强丝开发的同时先进行小批量生产,尽快投放市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生产。
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问题,专家组建议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锦纶66服用长丝品种的开发,特别要抓好细旦、中空、异形以及阻燃、抗菌防臭、防坟、抗静电等功能性纤维的研究开发,进一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2、锦纶66中强丝产品的研究开发,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并积极开发下游产品。
3、连续聚合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化,进一步提高聚合物质量。这一技术创新的成功,将在国际领先。
4、复合超细纤维及其织造后整理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海岛型复合纤维材料的研究攻关(技术的难度在"超细",如:做到0.05旦,就相当于180公里长的单丝,其重量才1克)。
5、细旦丙纶及其下游产品的研究开发。
6、锦纶66聚合和纺丝设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和国产化。
对营口化纤的技术中心,专家组建议要密切结合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任务开展工作,要增加和完善小试、中试装置以及必要的试验研究手段,要注意产学研结合,要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要掌握国内外同行的技术经济信息。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专家组认为营口化纤厂提出的1.2万吨/年锦纶改造项目的技改贷款请国家安排债券贴息,该厂原有基建贷款5000多万元能转为股权的要求是合理的,这样可以减轻该厂负担,更好地投入技术创新。专家组已于近期专门向有关部委作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