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拉开序幕,世界各国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在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争相展示最新的科技理念和成果,其中东道主中国的国家馆尤为引人瞩目。由上海院士中心等单位承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暨第二十七期院士专家讲坛于5月17日下午在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讲坛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联合团队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为广大市民讲解“传统文化与世博会中国馆创新设计”。
何院士首先从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谈起。何院士谈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天人和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主张“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成为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中华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何院士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他和他的设计团队的一些作品,例如校园规划和教学楼的设计、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场馆设计等,这些作品虽然耸立在现代社会,拥有现代化的多种功能,但不少设计细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创作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一直是何院士始终追求的设计理念,他认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应继承中华建筑文化精髓,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当初何院士团队的中国馆设计方案从全球300多个候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最终被选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胜在既诠释了中华文化,又表达了时代精神。
中国馆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何院士还为现场观众解密中国馆上方暗藏‘玄机’的椽子。这些椽子远观很细小,其实每一根椽子的截面长宽都有2.7米。何院士在设计时,有意识地引用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印章,每一根椽子的顶端,都根据椽子指向的方位“刻上”了相应的“东西南北”。貌似外观传统的椽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它们其实是通风孔,直接和场馆的通风系统相连接,最大限度的利用外部自然风调节内部空气流通,扮演不耗能“空调”的角色。
何院士在报告中揭开了中国馆的神秘面纱,不少观众表示以后参观中国馆不但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细细品位建筑设计的创新之美。(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