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副院长为中直机关领导干部作科技报告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6年8月29日,由中直机关工委、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中直机关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在京举行。中直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凯主持了报告会。我院杜祥琬副院长作了题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会的开始,杜祥琬副院长指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我们要居安思危。能源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能源问题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尖锐和紧迫的问题。随后,他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我国前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处于典型的“要素导向阶段”,而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注定它是不可持续的。为此,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实现发展模式向“创新导向”的战略转变。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思想,则是更为全面,深刻地阐明了关于“如何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些思想标志着人类对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新的觉醒。
  杜祥琬副院长从系统分析中国能源供需现状、发展预测和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1)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2)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3)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利用国外资源作补充;(4)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等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4项基本战略。
  杜祥琬副院长在分析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他指出:通过实施以上四大战略,中国能源是有希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有路可走的,但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以下4个方面的转变:(1)从“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两低一高”模式;(2)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黑色经济”,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增效的“绿色经济”;(3)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侵略”,向“自然和谐”转变;(4)通过有规模的生态建设,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转变。
  同时,中国应当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传统模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用技术体系,以及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
  杜祥琬副院长强调,中国崛起的概念不仅包含硬实力,还应包含软实力,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先进文化,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特殊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培养全民(特别是青年)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世界眼光和历史责任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高度重视国家精神力量建设,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节约立国要成为一个综合概念,并提升到重建民族精神的高度。节约要成为民族的智慧,成为法规、制度、习惯、风气。高度重视精神产品的质量和文化氛围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建成一个高素质社会。这是保证中华崛起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问题。
  他最后指出,建设生态环保型、节约型社会并保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行政的努力,也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有赖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杜祥琬副院长的精彩报告受到200余位来自中直机关系统各单位领导干部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