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新时代海归的继承和创新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的致辞
杜祥琬
2006年10月28日
 
各位学友:
  大家好!
  今天出席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能与这么多中青年朋友相聚一堂,感受到了你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心情非常愉快。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新时代海归的继承和创新。第一,关于继承。我想跟大家说一个片断,比我更老的一代海归的故事。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们在美国有一批学有成就的留学生决定回新中国效力,他们中有一位叫郭永怀,他回国以后,和钱学森创建了新中国的力学所,不久调到了核武器研究院,负责力学研究。我们的原子弹和氢弹成功以后,1968年从实验基地回到北京的时候,他乘坐的专机在降落的时候起火,飞机上的人都烧死了。在处理现场的时候,大家看到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和他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两个人虽已烧焦了,但是两个人腹部之间公文袋里面的机密资料确完好无缺。他只有59岁,就是这样离开我们的,他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人。我再追述一下,他临回国的时候,有几百页手稿,他知道通过美国海关的时候,不会让他带出去,他就全部烧毁了,他的夫人李佩(她还健在)对他说,这都是你的心血写成的,都烧掉了多可惜啊。郭永怀指着脑袋说:“都在这儿呢,没有关系”。我说这个故事不是只讲一个人,这是一批人。现年92岁的彭桓武老院士,他从英国回来的时候,人们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中国人回国不需要问为什么,不回来才要问为什么。这些老海归团结了一批人,在中国经历的几十年的战乱以后,国家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就这样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突破了两弹一星的事业。我想他们不仅创造了载入史册的业绩,而且创造了一个跟崇高的事业相称的价值观,我们把这个价值观归纳为十个字,叫作“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价值观,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的确,我们时代进步很大,价值观也更多元化,但是我认为,其实在任何社会,在任何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就看我们自己要什么样的价值观,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一个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永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来传承这种崇高的价值观。
  第二,关于创新。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20多年,成就举世瞩目,但是问题诸多,这20几年的发展,有很正确的领导,但是也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着这样几个因素的拉动,一是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二是牺牲了环境的代价,第三个是靠投资的拉动,第四个靠廉价的劳动力,第五引进很多国外的技术,大家知道这样一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现在就是要从靠这样几个因素拉动的模式转向创新导向的模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国,但是我们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的小国和穷国,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所以,中国必须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只说一个数大家非常明白,现在美国每个人平均的能耗比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平均消耗要高十倍以上,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一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我们每个人的能耗提高十倍的话,那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所以,这一点是死的结论,就是中国不能走美国那样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创新自己的道路,要意识到前进道路上的瓶颈和困难,所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怎么科学发展?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建创新型国家。这一系列的提法是人类21世纪初叶对自己发展道路新的觉醒,这不光是中国人的觉醒,而是世界人类发展道路新的觉醒。中国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是有路可走的,但是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这就是新世纪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摆在我们中国新一代海归面前的新国情和新使命。
  迅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向海归们提出很多新的期望。在这里,我殷切希望新时代的海归们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争做创新发展的先锋。第一,要把创新发展我们国家的实力当做自己的责任,这个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软实力包括文化、文明和民族精神。希望更多的海归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可以搞产业研发,也可以从事基础研究。这其中也包括发展我们的国防,这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重要的一点。第二,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把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和我们自己国家的实力相结合,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希望海归们要同国内土生土长的专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携手。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0几个人当中有一个于敏先生,他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专家,出国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像对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很大贡献的袁隆平也是土生土长的。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大家共同成就中国复兴的大业。第三,我想每一个海归都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对待自己。海归不等于杰出,只有做出了杰出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才叫杰出者。同时,要意识到我们这些人毕竟是中国13亿人当中的幸运儿,不管是公派还是私人出国,在这个还有几千万人不能受到初等教育的国家里面,我们受到国外高素质的教育回来了,我们是幸运的。因此,更要意识到我们有更大的责任,有更强的使命。
  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后人不断超过前人的国家。新的时代呼唤着青年一代干得更好,我也相信青年朋友们会干得更好。希望在你们身上!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