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北京行活动专题——南水北调北京段研讨会”侧记

来源:《院士通讯》编辑部   发表时间:2015-01-15

[ 字号  ]

    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在这一凝聚了众多建设者心血和汗水、惠及亿万沿线百姓的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通水之际,为充分发挥在京院士智库作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邀请了数位水利、环保、地质、气象、能源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到北京、湖北、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11月28日,在房山区大宁调蓄水库工程,在海淀区颐和园团城湖调节池工程,在北京市地勘局的信息大厅,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胡春宏、魏复盛、蒋洪德、彭苏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陈祖煜、张楚汉、李廷栋、汪集旸等实地考察、听取汇报,了解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工作情况、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饮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措施、北京地下水与地下水库以及北京浅层地温能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情况,对北京市南水北调北京段安全蓄水、储存、供水及水环境保护、污水综合处理等课题进行研讨、论证和学术交流。市水务局、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市排水集团水务设计院、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参会。

 

    据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向院士汇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

 

    院士们考察后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站在京津冀全局考虑首都供水问题。京津冀三地都严重缺水,但河北外调水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及引黄工程三条通道,天津外调水有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及引黄、引滦四条通道,唯独北京目前只有南水北调中线一条外调水通道。北京作为首都,又是国际大城市,要将保障首都供水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去考虑。北京市构建南水北调、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调”,江水进京后采用“喝、存、补”,水质保障上采取污水“不进京、不进城、不进厂”三不应急措施等管理体制和制度设计符合首都实际,多项科技创新填补国内空白,用水科学合理,调度运行有保障,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院士们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希望继续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移民安稳致富,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院士北京行活动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共同举办,北京市地勘局协办。在北京地勘局会议现场,院士们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南水北调北京段的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监测保护、工程核心技术、清洁能源等问题分享经验、交换意见。

 

    据了解,中线工程全线正式通水,必将对北京的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北京的涉水单位承担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北京市正在认真学习和思考中央提出的大北京、一体化、试验区、新定位的方向和战略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瞄准区域大气治理、生态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土污染治理和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热点、难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介入,主动作为,已取得初步成效。北京市属相关涉水部门,承担着保障首都安全的重要任务,有责任、有义务为北京市的用水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葛莉)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