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9月24日,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黄陂武湖武汉市农科院北部园区隆重举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聘,指导该研究所多倍体系列特色水稻育种研发。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汉生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聘书,并与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秘书长、市科协党组书记桑建平,武汉市农科院院长吴大志,黄陂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祖云共同为院士工作站揭牌,湖北武汉院士中心副秘书长、市科协巡视员张太玲主持了揭牌仪式并宣读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批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专家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袁隆平介绍,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很多技术难关都已克服,虽然目前的产量并不是最高的,但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人多地少,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粮食危机的出路。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目前已进行到第五期,每公顷16吨产量攻关。袁隆平希望,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与武汉的专家团队共同努力,在2020年,也就是在他90岁之前,实现第六期超级稻每公顷产量17吨计划。
桑建平在致辞中指出,多年来,武汉作为国家特大中心城市,始终把科技发展放在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武汉在中部崛起、转型发展中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将增强武汉市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必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揭牌仪式后,袁隆平考察了武汉多倍体水稻繁育基地。86岁的他精神矍铄,在田埂上跨来跨去查看水稻繁育情况,拿着一棵棵稻穗仔细地数结谷颗粒。袁隆平说,良田是基础,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态是保障,在“四良”配套的好地方实现公顷产量17吨的目标应该不太难。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湖北大学,多倍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多倍体水稻育种研发,该研究所与袁隆平院士多次联系,并于2015年6月29日正式与袁隆平签订建站协议,8月,获得省、市科协批准成立院士工作站。
该研究所所长李其友介绍,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已被农业部批准,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建立100亩全国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市政府也计划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多倍体水稻育种原创性科研。李其友说,多倍体作为一种水稻育种新途径,解决了水稻结实率低以及遗传稳定性的问题,预期能增产10%-15%。该研究团队的多倍体水稻育种研发相关专利、论文均为世界首次发表。
(湖北武汉院士中心来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