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绥(院士)
记得改革开放不久,大概是1980年前后,国家主管海洋水产的领导,在大连市召开会议发展海珍品养殖,我作为专职从事海洋生物学与海洋养殖研究的科技人员,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主旨是动员、讨论、组织海洋水产界的领导与科技人员在沿海地区养殖海参、鲍与扇贝三类海珍品。为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振兴海洋经济,及时提出海珍品养殖,应该说时机恰当,意义深远,效益将显著而持久,属于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得到与会人员的拥护。会上讨论热烈,并考虑因地制宜地科学实施问题。
回忆新中国建立后的早期,国家外汇短缺,国内生产的鱼、虾、贝等海产品,包括牡蛎、蛤仔、泥蚶等低值贝类,尽量通过香港出口到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疗药物用碘受到国外封锁,政府不得不提供一定经费补贴渔民养殖海带供作提碘原料。改革开放以后,医疗用碘通过进口得到解决,政府补助渔民养殖海带的财政支出也随之取消。海带养殖业因收入减少而遇到一定困难。有些渔民便转向养殖贻贝。我国贻贝养殖业在上世纪70与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可是至上世纪80年代尚未打开国际市场。大量的鲜品贻贝当时尚无条件远销,曾经仿古将贻贝肉干制成“淡菜”,然而加工技术比较粗糙,产品除在江浙地区因传统爱好能销售一定数量外,其他地区需求甚微,产品大多滞销积压。收获的贻贝除沿海人民喜鲜食外,剩余者做为养殖虾蟹等的饵料。落后的加工技术,限制了贻贝养殖业的发展。在上述社会经济情况下,国家提出发展海珍品养殖,对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渔民致富的生产发展,无疑是一个应时的大好机遇。
我国原有经济扇贝种类不多,个体较小,产量甚微。如黄渤海的栉孔扇贝,1979年捕捞产品加工成的鲜品贝柱仅只5吨(约合50吨鲜贝)。早在1973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已经成功,但作为生产用苗,则育苗技术尚不完善。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养殖仍停留在试验阶段,至1984年养殖与捕捞的总产量仅为3813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接待贵宾有时将干贝(扇贝闭壳肌的干制品)纳入宴席以示尊重。国产扇贝远不能满足,不得不从香港进口。当时香港销售的大干贝为日本产品,十分珍贵(1吨大干贝的价格为4-5万美元)。
海珍品养殖会议的召开,对发展鲍、海参与扇贝的研究与养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就扇贝类群来说,我个人认为:在继续研发国内原产的几种经济扇贝的基础上,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收入与外销,应当尽快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为了缩短养殖周期,便于开拓国际市场换取外汇,尽快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
发展海珍品养殖会议以后,国内扇贝养殖进展的状况大致如下。
1.虾夷扇贝[Patinopectan yessoensis (Jay)]
虾夷扇贝分布于日本海周边海域如日本、朝鲜、俄罗斯的海参崴等,为寒温带性质。1982年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的单位有大连辽宁省水产研究所(现为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与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工育苗都获得成功。实验证明,我国适宜养殖的海区仅限于黄海北部冷水团能够影响到的场所,如辽宁的长山群岛,大连沿岸海域,山东庙岛列岛的北部诸岛及荣成桑沟湾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产量为2-3万吨,多以鲜活品销售。近些年来自然苗场形成,养殖与增殖并举,产量较快增加,仅大连地区的年产量就达10余万吨,成为国际上引种养殖的最大产业,也是辽宁浅海养殖业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
2.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Jones & Preston)]
栉孔扇贝为中国地方性种,自然分布于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庙岛列岛等沿岸海域及黄海南部海底。黄海为栉孔扇贝的主要产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荣成、烟台等处开始试验在海区采苗,称自然采苗(半人工采苗),初见成效。跎矶岛等的网笼养成试验取得初步结果。随后利用自然种苗养殖栉孔扇贝的数量逐渐增加,在山东半岛北岸福山、蓬莱等海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然采苗场地,从而能提供足够的廉价种苗,促进栉孔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至1996年,养殖产量达62万吨,创空前记录,占我国扇贝养殖业总产量的62 1%。再后养殖面积还在扩大,养殖密度继续盲目提高(每米2海面养殖数量高达60-180粒),远远超过海区的负载能力,出现养殖自身污染,夏秋高温期传染病大肆流行,死亡严重,1999年的产量急剧下降至22 3万吨,仅占扇贝养殖总产量的22 3%。
3.华贵栉孔扇贝[Chlanmys nobilis(Reeve)]
华贵栉孔扇贝也是我国地方性种,为亚热带性质。南中国海北部,台湾、广东沿岸、广西和海南岛都有分布。1982年在广东育苗成功。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南部局部海域,发展成年产约万吨的养殖产业。
4.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
海湾扇贝为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海域的特有种,下分四个亚种。根据我国近海的生态环境条件,经选择引进来的有两个亚种。一为模式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Lamarck)],通常称北方海湾扇贝。暖温带性质,分布于马萨诸塞州至弗吉尼亚州。1982年从康涅狄格州引进到青岛,现养在我国黄海与东海水域。另一为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当地称为南方亚种。为亚热带性质,分布于北卡罗来纳州至墨西哥湾。其南方种群的墨西哥湾扇贝,1991年从佛罗里达州引进,我国现养在广西、海南及雷州半岛一带;北方种群的墨西哥湾扇贝,1995年与1997年从北卡罗来纳州引进,现养在黄海及东海。
1981—1982年在美国科技界朋友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通过总结数次从美国运输种贝的经验,于1982年末将海湾扇贝种贝运输到青岛,驯养在太平洋西海岸新生境中。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初步解决了海湾扇贝种贝驯化、种苗培育与养成需求等环节中一系列生物学机理及向产业化迈进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工程技术问题。1986年开办全国性技术培训班,开始向产业界推广。通过沿海各省市水产界领导与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产业化发展势头快得难以想像。1990年养殖产量达到5万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达到30万吨。1996—1997年栉孔扇贝出现爆发性死亡灾害(前述),作为损失补救,政府主管部门立即扩大海湾扇贝养殖计划。2000年产量达到64万吨,占我国扇贝养殖总产量的70%。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海湾扇贝养殖业。
在史无前例的海湾扇贝养殖发展过程中,参与人员都认识到其独具的生长优势。在控温条件下,春季提前两个月培育的种苗,当年的养成期仅5-6个月就可收获,有把握做到春季育苗,当年收成,资金较快周转。养殖利润一般每“亩”(10万粒扇贝)1000~5000元(高于养殖其他品种的利润),引起渔民极大兴趣。做为海鲜食品,美洲人很喜欢海湾扇贝,开始主要销售到美国市场,其后也销到欧洲市场。
这种扇贝在中国商品化养殖后不久,美国曾有公司提出商讨在中国寻找建立有供销伙伴关系的公司,以稳定和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减少流动商在产区零散收购产品的种种弊端以及它们多次加工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当时国内周期性定价与供销的商贸条件尚不成熟,伙伴供销商贸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双方的意愿不能实现。
发展海珍品养殖项目的着眼点之一是提高效益,而当时的社会状况又难以实现,因而改善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养殖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设想仅是愿望而已,成为长期悬挂不知何时解决和如何解决的问题。
今年(2008年)9月4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国范研究员和刘保忠博士,代表中国赴秘鲁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扇贝贸易质量控制和溯源标准”第一次专家工作会议。中国作为扇贝产量最大的国家,与秘鲁、加拿大共同做为该标准的发起国,参与该标准的制定。本次专家会议成立了由APEC四个区域和欧洲地区专家组成的6人专家指导委员会,张国范研究员当选为该委员会委员,并做为第三区(Zone 3)(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协调员。首次专家工作会议对亚太地区扇贝生产贸易、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张国范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扇贝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会议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形成提议,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亚太地区是国际上重要的水产品输出国,扇贝生产和贸易在国际海产品市场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在APEC地区各国食品安全控制机构的努力下,各成员国已制定与实施了一些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法规。APEC扇贝贸易质量控制和溯源标准的建立,将加强亚太地区政府、产业、质检、科研等水产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提高扇贝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扇贝等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是扇贝产量最大的国家,张国范研究员作为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本着和谐、协作共赢的原则,与其他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共同协作,肯定能够有效地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扇贝生产和出口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世界人民认识到,13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世界人民负责任的大国,愿意携手全世界人民消灭贫困,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提高生活与文化水平,争取持久和平。亚太经合组织深知,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事务就会办得更好。就扇贝事务来说,产品质量和溯源标准的建立,对世界扇贝产品的质量安全、扇贝生产者的经济收益和扇贝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等,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我认为,国际间这次对扇贝行业的新举措,将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范例。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日子,使我又回忆到20年前的设想与期望。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感到,过去的“期望”有希望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