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我一定要造大军舰”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4-14

[ 字号  ]

来源:光明网    2022-04-14 09:30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

 

    “在研究设计中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上狠下功夫。”

 

——潘镜芙

 

    鬼子、逃难、小船、军舰,在潘镜芙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侵占了中华大片土地,烧杀抢掠。潘镜芙在跟随父亲沿水路辗转逃难的途中,看着黄浦江畔上一艘艘军舰和巨轮,却没有一艘是中国的,内心很悲伤,“长大了,我一定要造大船、造大军舰,我一定要造”。

 

潘镜芙院士(右二)在052总师办工作时的照片.png

潘镜芙院士(右二)在052总师办工作时的照片

 

    1952年夏,潘镜芙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华东电工局,在上海电机厂从事汽轮发电机的设计工作。

 

    潘镜芙与一批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技术骨干一起,迅速投身于为祖国工业化而奋斗的建设浪潮中。

 

    1955年3月,潘镜芙被调往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船舶设计事业。次年9月,潘镜芙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终身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没有可以借鉴的设计经验,缺乏计算机设备、技术资料乃至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潘镜芙瞄准国际最先进水平,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带领团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创新是潘镜芙一贯倡导的科学态度。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护卫舰,潘镜芙负责电气设计。他敢为人先,提出将直流电制改为交流电制。成功尝试后,国内的所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电制,追赶上了当时的世界技术潮流。

 

    1966年,潘镜芙和李复礼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实现了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从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我国)对海力量是很强大的,但基本没有制空力量,指挥系统也比较弱。”潘镜芙回忆道。

 

潘镜芙院士书桌前伏案学习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军舰设计建造水平落后于世界。潘镜芙再次受命担任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

 

    彼时,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市,夏天酷热难当,室内温度常常高达40摄氏度。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灯光却夜夜通明,担心汗水浸湿了图纸,每个人的身边都放着一条毛巾。4000多个日日夜夜,以潘镜芙为总设计师的112舰设计群体,靠着小型计算机和铅笔,在一张张绘画板上,绘制着他们的“铸舰梦”。

 

    1994年5月8日,112舰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被命名为“哈尔滨号”。此后,在112舰的研制基础上,潘镜芙带领团队立足国产化,采用国内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制出了113舰,交付海军使用后,被命名为“青岛号”。

 

    自此,我国自主设计的导弹驱逐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一扫中国海军装备落后的旧貌,制空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两舰均已经达到区域防控水平。

 

    童年的“铸剑梦”终于成为现实。多年来,从参与到主持中国最早的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研制,潘镜芙一生最重要的年华都在铸造舰船,他为国之重器穷尽了毕生心血。哪怕后来年事已高,他仍在中国航母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以专家的身份积极建言献策。

 

    在潘镜芙的家中,模型陈列柜里摆满了各式舰船模型。在他心爱的“中国第一航母辽宁舰”模型旁,摆放着3架国产飞机模型。“顾诵芬和我很熟,我们都是苏州人,他设计飞机,我设计舰艇。”潘镜芙谈起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时说,他们年幼时都遭受了“洋枪洋炮”欺辱的历史,打心底里感受到,祖国强大必须要有自己的飞机和舰艇。

 

    60多年来,在比一个甲子还长的岁月里,潘镜芙一直致力于我国导弹驱逐舰的发展。如今,他同14亿国人一样,期待着我国能够设计出更有威力的新型战舰,期待着我国强大的海军舰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院士小传:

 

    潘镜芙(1930— ),船舶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种型号的导弹驱逐舰,在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设计中,首次用舰对舰导弹武器系统装备水面舰艇,并为武器装备按系统研制做了开创性工作;在主持设计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时,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在装备选型上,采用国内新技术成果与引进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我国造船、机电、电子等工业的发展。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文:https://kepu.gmw.cn/2022-04/14/content_35658107.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