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镇院士细说“数字人”的应用前景
新华网广州12月16日电题:“数字人”能否超越“万物之灵”?——钟世镇院士细说“数字人”的应用前景
新华社记者 杨霞
“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之长,避其之短’。”――在16日广州举行的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科学知识,融合最生动通俗的语言,解答了人们关于虚拟“数字人”的连串好奇疑问。
即将迎来百年院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于16日组织一场 “医学前沿院士论坛”。“数字人”是属于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交汇点上的研究新领域,钟世镇院士担任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他以《“数字人”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为题,向大家作了精彩的演讲。
什么是“数字人”?
讲演伊始,钟世镇院士就明确指出:当前社会上不少人对“数字人”的表述言过其实。
“数字人”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看得见的、能够调控的虚拟人体形态。如果进一步将人体功能性信息赋加到这个人体形态框架上,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融合,这个“数字人”将能模仿真人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若设置有声音和力反馈的装置,还可以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
钟世镇说,根据“数字人”研究的发展进程,依次要经历4个阶段,我国已做了部分“数字可视人”,并开始探索“数字物理人”,而未来还要有“数字生理人”和“数字智能人”。
“这是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我国仅仅开始启步性的工作”,钟世镇说。“但是,一些媒体动不动就说“中国虚拟人已问世’,这样不甚准确;有些年轻人自我评价‘研究成果国际领先’,这是失之浮夸。”
我国共有6个虚拟人数据集
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能够没有自己的“数字人”,必须开展此项科技工作——这是两年前我国专家们的一致观点。专门研讨科技发展前沿的香山科学会议,2001年的主题是“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当时我国专家还未曾在这一方面开展过工作,能不能开展好此项工作,还是“心中无数”。
“而两年后,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我们有了明确的答案。”这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发展与应用”。与两年前的情况大小相同,参与这一次会议的专家们,带着亲自研究的资料和发展应用的目标来参加讨论,有备而来,研讨场面空前热烈。两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从继承到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开发应用。
虽然起步慢,但是,我国“数字人”研究也取得有创新和有特色的成果。今年初,被称为“中国虚拟人1号”的我国首例女性虚拟人数据集在第一军医大学构建成功。目前,上海、重庆、广州共有6个虚拟人数据集。
“数字人”是不是切得越薄越好?
“数字人”是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要采集这些数据,需先将志愿者人体切成薄片,每切一次片,都会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对已切片的切面进行拍照、分析,之后将数据合成三维的立体人类生理结构。
钟世镇表示,其实目前切削技术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注意到“水涨船高”的原理,要按需构建、适度为宜。例如现在的切成0.2毫米的数据集,就有8000多片至9000多片,数据集计算机存储量已达149.7GB到161.6GB了,如果再切薄,“就玩不转了”,或者只能在某些有超大容量计算机的单位做了,那就不可能普及了。
“数字人”研究要十分强调“质量第一”。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了米,而米的品质太差,再优秀的厨师也煮不出好饭来。因此人体切片数据集的获取,要在各方面提高精确度,为后续的图像分割、配准、提取、融合技术,提供优质框架。今后不仅要有不同特色整个人体的数据集,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局部数据集。
研究的“瓶颈”在哪?
钟世镇说,由于“数字人”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解决,但是有工科背景的人对于器官的识别分割有困难,而有医学背景的人对器官数字化重建也不容易,这是最大的“瓶颈”。
他提到,现在不少有信息技术含量的新技术,尚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机器人手术”,但是最后还得要医生动手。又如“远程手术”,在很多人看来是“得不偿失”,还不如医生直接坐飞机过来。另外还有影像导航技术、立体定体手术等,都有一定局限。所以,开展研究重要的是善于与其它技术协调、结合和互补。
现在研究碰到哪些困难?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困难还很多,在第一阶段的“可视人”,就还有很多看得到的却还做不出来。如周围神经和淋巴系统,不易分割,因为在尸体的切面上,它们跟周围组织的颜色差不多,所以电脑专家还没有办法。第二个难处是数据量太大,不好推广应用。
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新的办法,如用多光谱显示周围神经。也有电脑专家尽可能进行少损伤的数据压缩,使科学研究成果被普通老百姓运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数字人”能否超越“万物之灵”?
虚拟的“数字人”能不能超过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这也是钟世镇自设的一个问题。他说,应该取长补短。
他举例说,已经研究了一百几十年历史的机器人,若比试智力只有幼儿水平,“他们”赛足球时,一出场还是呆头呆脑的,连少儿队就能赢“他们”。但是机器人运用得当,可以24小时开工、不会疲劳,加工精确,在工业上起作用,还可以拆除爆炸物。
现在“数字人”的前景与机器人是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执行一些伤害性、危险性任务,因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如核爆炸实验,过去是在爆炸中心的周围放一群动物,然后收集研究核爆炸对人的伤害性,假如有了“数字人”,可代替动物研究。还有沙漠地带、海底地带等,是人不适应长期居留的,也可以由“数字人”代替。
有一些作用是连人都做不到的,就是海量存储。如IBM公司的“深蓝”,能跟国际象棋大师下棋,还打赢了,这是因为专家把多少年来大量的国际象棋实战棋谱、竞技技术存了进去。但是尽管如此,它也是人做出来的。另外计算机还有个可虚拟仿真的长处,如一些演员做不出来的变脸怪脸等。
尽管目前中国“数字人”研究,还处于很不成熟的起步阶段,但可以预见,与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融合后,“数字人”在医学、国防、影视、交通、航天航空、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
“我们只有用‘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才可以形容。”钟世镇院士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