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小 中 大 】
科学时报记者 易蓉蓉
9月21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来到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作了题为《生态工业工程:循环经济的工程科学基础》的报告。 在报告中,金涌就循环经济模式提出的历史背景、循环经济的内涵、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建设生态产业的主要指导原则和生态园区规划等问题作了细致阐述。他首先分析了新世纪中国经济面临的课题: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能源、资源制约,环境污染严重,对外依存度过高,科技贡献率过低等,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改变,才能持续高速发展。 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已经历了半个世纪,上世纪末生态经济学家介入讨论,提出效法自然生态中物质在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之间循环利用的法则,来组织社会经济,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 金涌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社会经济增长需要通过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可再资源重新利用”全生命周期清洁生产,从源头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能源优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才能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又避免由于无节制掠夺式开发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 金涌认为,运用自然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三个平台建设问题: 第一是循环经济学理论平台建设。由于传统经济学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时,它们被看成一个“公关物品”被无偿使用了,需要对“环境价值”、“资源价值”的定量计量,并纳入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如绿色GDP等新的经济学体系。 第二是循环经济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循环经济要求产业技术追求的目标有四条:充分、重复、循环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与生态保护;效率和利润最大化。同时用这四条标准,审视所有现行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确认工程科学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第三是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法规和道德平台建设。由于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需要通过政府法规建设和教育道德养成,循环经济社会才能建成。如对“谁制造,谁分解,谁销售,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等理念的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发展生态产业工程要求我们通过以资源消耗小、污染少的新的工艺替代落后产业,通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通过资源能源在生产中重复利用、循环利用,通过废弃物再资源化,通过发展互利共生产业,通过区域内生产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最优配置建立生态产业园区来实现,这将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介入、长期奋斗的艰难的过程,但又是一个惠及子孙的伟大的任务。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