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可再生能源破解中国能源发展迷局——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作者:周洲 来源: 发布时间:2008-7-13 21:33:28

黄其励 

本报通讯员 2008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项目组完成的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发布。近日,本报通讯员走访了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对其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向何处?
 
本来与黄其励院士约好在7月10日他来京时采访,却恰巧在“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论坛”上与他不期而遇。在会议结束后,黄其励接受了采访。
 
黄其励开门见山地谈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产生的背景。由于世界油价急剧变化、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条件恶化等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我国在现阶段也面临着能源供需矛盾加剧、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等。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国于2006年1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自此至今,相关配套法规陆续出台。同时,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超过了预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应运而生。
 
此项目于2005年申请、2006年批准立项。作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专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任项目组长,黄其励、汪燮卿、尹伟伦院士和李俊峰研究员任项目组副组长,来自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近20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下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共4个课题组和综合组,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院士、专家近两年的努力,在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综合组牵头起草了项目综合报告,并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这份《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战略建议,同时也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政策导向、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提供战略依据。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黄其励介绍说,最终完成总报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以及其他5份专题报告。这是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一次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初步了解了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情况,更新了过去一些不准确的认识和数据。这次课题采用技术、经济、环境、土地、水资源等综合分析方法,注重了对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研究,并再一次明确了2020年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路线与发展目标。
 
更详细说明未来10~4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状况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在2006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就已经达到24.6亿标准煤当量,突破了国内外多家机构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的预测值。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能源的资源储量、生产能力和保障程度都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相对于能源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同时还要面临煤烟型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导致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因素。对此现状,黄其励在《研究报告》中阐述道:“大力节能、控制需求总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填补常规能源缺口、保护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还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同时对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谈到可再生能源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时,黄其励在《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应该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温室气体两大举措之一,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基石。”
 
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怎样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
 
研究报告中提出,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对于这一乐观的数字,黄其励介绍,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研究报告》提出了常规发展方案、积极发展方案与中间方案等三个方案。常规发展方案基本取自于发改委颁布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目标,他谈到,这个目标在2006年当时是可行的,而在目前情况下,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矛盾的存在,可再生能源需要大踏步发展。中间方案作为兼顾了发展可能和实际需要的推荐方案,对我国在2020年、2030年以及205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占能源总量比例的预期分别为17.6%、24.5%、34%,《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希望在此之上能够创造条件争取实现积极发展方案。针对这一点,黄其励强调,积极发展方案的实施取决于国际形势以及技术进步程度两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后京都协议对二氧化碳的限制主要限制了对煤的使用,那么在此条件之下如何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呢?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才是解决之道。
 
黄其励其励在《研究报告》中将可再生能源分为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和水能可再生能源,而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划分。谈到这一点,黄院士说,“目前水电在可再生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且属于较为传统的成熟技术。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历史还不太长,比例很小,将这些能源单列出来区别于水能正是为了突出其亟待发展的现实情况。”
 
中国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差距?
 
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取得重大进展,成本持续下降;技术日趋成熟,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作用的显现度提高;投资主体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另外,政策扶植仍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目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评估不够科学翔实,创新性基础研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缺乏具有拳头产品的企业等。在谈到这些制约因素时,黄其励自信而恳切地谈到,这些需要在技术、产业、市场以及政策、体制等方面加以改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他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比喻为成长阶段的婴儿,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家去关心、去哺育,这样,产业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正如《研究报告》在总结中提到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的资源基础,可以而且应该在未来发挥主流甚至主导能源的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