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20日10:27 来源:《科技日报》
■ 新闻缘起
今年2月10日,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了307的惊人高位,出现2009年首个5级重度污染天(据规定,当指数超过99就被视为污染天),其中一个重要的污染物是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作为一次污染物,本身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它可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部,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诱发肺细胞癌变;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在不利气象条件和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双重影响下,今年2月10日,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了307的惊人高位,出现2009年首个五级重度污染天(据规定,当指数超过99就被视为污染天)。目前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可吸入颗粒物是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国家强制减排的污染物,但是氮氧化物污染完全抵消了减排我国二氧化硫的效果,并产生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危害,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说。
多种危害 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
大气氮氧化物排放会造成多种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氮氧化物自身的污染、臭氧污染、酸沉降、颗粒物污染、富营养化问题。
氮氧化物作为一次污染物,本身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它可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部,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诱发肺细胞癌变;对儿童来说,氮氧化物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氮氧化物还会产生多种二次污染。它是生成臭氧的重要物质之一,与臭氧浓度和光化学污染紧密相关。臭氧将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导致农业减产、损坏文物等。由于臭氧及形成臭氧的物质容易在大气中输送、扩散,使得光化学烟雾往往成为一个区域性问题,其覆盖范围可达几十甚至数百公里以上,而且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臭氧浓度往往比城区还高。
造成土壤的酸化
酸雨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成因是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我国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削减10%%二氧化硫的目标,但二氧化硫减排效果将被氮氧化物增长所全部抵消,因为降水中硫酸量下降了,硝酸量却上升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贺克斌说。
氮氧化物还通过雨水落在江河湖泊、海洋中,进入地下水,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据悉,在北欧,由于氮氧化物的沉降,使得水体中氮成分大大增加,引起了海水的赤潮等问题。富营养化问题还能引起土壤化学成分的改变,即土壤的酸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
存在生命周期较长
氮氧化物的生命周期比二氧化硫长,可以进行跨国界的“长距离输送”。国外研究认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是全球臭氧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日本学者也声称其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原因极可能是我国的大气污染物“随风飘到了日本”。这使得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问题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同时增加了我国控制其排放的国际压力。
控制对策 需要制定排放控制标准
贺克斌等专家认为,我国应建立健全氮氧化物控制法规和标准体系;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推进总量控制;要控制火电厂和机动车的氮氧化物的排放;对典型燃烧设备及小型燃烧器具制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产品标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推动氮氧化物控制行业发展等。
重点区域要联合减排
我国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分布并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说,超过80%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来自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中东部地区。我国氮氧化物及其相关污染问题呈现区域特征,尤其是北京、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光化学烟雾、颗粒物和酸沉降等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些大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建议在这些地区率先制定和实施区域氮氧化物控制的联动规划,着重加强这些地区的污染区域控制。
■ 相关知识
氮氧化物来源
火力发电: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最大的来源是火力发电。据统计,2005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超过1900万吨,其中火力发电是最大来源,燃煤电厂排放700万吨,其次是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分别贡献了23%和20%。
机动车尾气:在大城市中,氮氧化物更重要的来源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就是说,当汽车行驶时,内燃机燃烧过程的1600℃高温和富氧条件生成了氮氧化物。据统计,2008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99亿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动车保有量位于前40名的城市中,约50%的氮氧化物污染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深圳市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到了全市排放量的56.4%。而在民用车辆里,其中大型客车和重型货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总量的70%。
采暖燃烧的锅炉:采暖燃烧的锅炉也是氮氧化物的一大来源。
“据统计,在冬季采暖季节,北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是夏天的10倍,当然,冬季排放的氮氧化物并没有比夏天多10倍,但由于夏天大气氧化性能好,能将氮氧化物快速转化掉。因此,冬季大气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显得更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说。
■ 国外经验
应当实施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综合控制
欧美经验表明,为了巩固二氧化硫减排的效果,需要及时跟进开展氮氧化物的减排。
美国:美国在控制氮氧化物污染时,不仅要求各污染源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还要以减少环境损害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治因氮氧化物引发的酸雨、地面臭氧和细粒子污染;为解决因氮氧化物长距离传输所引起的臭氧和细粒子污染问题,美国制定了区域污染控制策略,建立了地区间的有效协调和合作机制等。
欧盟:上世纪60年代,欧洲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酸雨问题,欧盟由此开始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区域污染治理行动。
欧盟的氮氧化物控制是以减少环境损害为目标,引进了“临界负荷”这一概念,使制定的政策更能减少排放对生态的影响。同时,通过各类国际公约,建立地区间协调和合作机制,减少区域氮氧化物排放;将酸沉降、富营养化、臭氧和大气细粒子纳入同一个控制体系,采取同一套控制策略进行控制,有效避免多个目标控制策略间的冲突,易于执行。(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