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姚穆:纺织中国——原料的革命(一)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2-11-13

【 字号   】

    栏目:CCTV10(走近科学 ) 时间:2012-11-7

 

    这是一种叫做打袼褙的活计,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闻所未闻,但对于96岁的老人张淑英,这活计可并不陌生。打袼褙的原料是废旧的布片做成的袼褙,用于制作布鞋的鞋底,如今尽管已有30多年不做布鞋了,但操起旧业,老人依然驾轻就熟,因为这种活她曾经从少女时代一直做到年过花甲。

 

    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缺衣少被的生活,使那时的人们养成了不浪费一寸布料的习惯。

 

    好,看过了刚才前面介绍的内容,相信您已经知道我们今天大概要说的内容了,没错,咱们经常说,老百姓衣食住行,这个衣可太重要了,您看啊,过去这鞋都是妈妈,都是媳妇一针一线给缝的,现在可看不到了,而有些东西,咱们的年轻人恐怕就更没见过了,您比如说2009年,在上海纺织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什么展呢,就是各种布票的展,现在90后肯定没有听过,我小时候还用过布票呢。你看大屏幕上给我们展示的,下面这个很有意思,擦桌子布都得凭票来供应。那为什么那个年代这个布会这么少呢?布是怎么来的,布是由棉花变来的,可是棉花它是长在地里的。谁都知道我们国家,我们的人口很多,我们要拿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您算吧,这地里第一长什么呢?当然是得长庄稼啦。

 

    但是棉花同样也是需求,可是棉花咱们说穿在身上,旧一点不怕,没关系,当然就不能跟粮食争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物资供应匮乏的年代,像这样的东西,大家可能都是天天用经常用,而且必须还得节省着、计算着去用。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棉花就多了,我们不仅能够保证每一个人,我们自己的穿,能够穿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中国产的服装还能够走向世界各地,这其中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每年的9月到11月,开往新疆的火车和长途汽车上就会客流猛增,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男男女女,从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省份汇集起来,赶往西域的大片棉田,忙碌一个摘棉季,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在他们忙碌的双手上,凝聚着的是纺织业的期待。多少年来,中国棉纺行业的大发展,一直急切呼唤棉花原料保质保量的供给,棉花一直关系着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温暖。

 

    其实棉花本来不是中国的本土植物,它大约在南宋时传入我国,到明清时期,成为中国使用量最大的纺织品原料。虽然我国的棉花产量一直是世界首位,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纺纱用棉量以每年10%的速度飞速递增,目前我国每年纺织用棉总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而国内棉花产量始终徘徊在700万吨上下,国际市场上可供中国使用的棉花也并不充足。作为世界棉纺大国的中国,不可能把自己的偌大原料产业建筑在海外供应上,于是多年来,渐进式的棉花生产革命几乎从未中断,棉田里的栽培革命岁岁年年在推进,高科技一直在致力于改良棉花品种,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但是,纺织业对优质的棉花,有着无尽无休的饥渴,当高科技能够大幅提高棉花产量后,中国纺织人急切呼吁着基因技术向棉花种植领域进军,改善棉花的性能,人们认为,从棉花基因上进行分离,优选培育这个基因,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通过改变棉花种质基因,这种天生就有颜色的棉花问世了,简单的说,它是一种在棉花吐絮时,纤维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新型纺织原料,它的色彩是一种生物特性,由遗传基因控制,可以传给下一代,就像不同人种的头发,有不同的颜色,都是天生的。虽然这些彩色棉花的色彩看上去没有那么艳丽,但是它杜绝了印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棉花本身由于从没有受到过染料的侵蚀,所以强力韧度也比一般棉花好。现在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红色、棕色、橙色和绿色多种彩色棉花,高科技的神奇力量,不仅培育出了彩色棉,长绒棉也随即问世。

 

    中国工程院博士 姚雷:“从前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培育出来纤维长度到40毫米的这种长绒棉,一般平常说长绒棉是指31毫米、32毫米以上了就算长绒。过去36毫米都认为是很长的纤维了,现在已经40毫米以上的出来了。”

 

    纺织原料来源只有这样通过多元并举,才能保证供给的安全,多年来,纺织原料一直以棉毛丝麻四种天然纤维为主,但在过去,中国的高端毛纺织产品曾经稀缺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

 

    中国工程院博士 姚雷:“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到联合国第一次访问和到联合国大会演讲,美国纽约附近1月下旬的天气是很冷的,常常温度是零下30多度。所以那个时候,国务院就直接给我们纺织工业部说,说是要想办法,给邓小平同志要做一些保暖衣服。”

 

    当时的纺织工业部接到任务之后,迅速组织人员开始了设计制作,当时的普通毛纺面料都很少,羊绒面料更是极为稀缺,这个真实的故事折射出了当时中国毛纺业的令人唏嘘之处。而今天几代纺织人的呕心沥血,已经使中国毛纺业远离了曾经的尴尬。利用高科技手段彩色羊毛、彩色兔毛相继出现,彩色兔毛的颜色已经达到了13种之多,甚至高档羊绒面料也已经应用在老百姓的日常穿着中。

 

    中国毛纺织协会理事长 彭艳丽:“可能男正装现在用得比较多,在女装还有儿童服装、运动服装等等,户外休闲的一些服装当中,还应用得比较少。我觉得我们羊毛纤维,完全应该有可能在更广泛的这些产品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中国纺织业在近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原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但缺口却依然存在。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