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陈温福谈提升耕地质量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3-22

【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记者:欧阳梦云 时间:2013-03-15

 

 

     “提高耕地质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呼吁,“中国人多地少,让土地轮耕、休养生息不可能,但要尽力让土地得到营养补充,光使用化肥解决不了问题。”

 

    我国有近13.4亿人口,耕地却只有18.2亿亩,人均不足1.35亩,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期。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更安全的粮食,始终是面临的严峻挑战。

 

    建国六十余年来,我们在发展农业方面取得到了巨大成就,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总量连续多年突破万亿斤大关,为稳定粮食价格、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巨大成绩和连年丰收的背后,不仅仅是强大的政策保障、巨大的生产投入和领先的科技支撑,还有大量使用化肥,耕地得不到休闲、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土壤酸化、沙化、盐碱化,粘重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水体富营养化等,形势严峻。

 

    更严峻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并将继续占用大量耕地。虽然我们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占去的是良田沃土,补回来的却是低产田,有的甚至是“兔子不拉屎”的劣地,致使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由“十五”末期的65%,上升到现在的近70%。

 

    陈温福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高压状态。为此,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强化土地产出。无法休闲的耕地已不堪重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堪忧!

 

    “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控制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但这仅仅是个数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应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提升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陈温福建议,一是强化对“占补平衡”的监管,制定“占补平衡”标准,对补回来的耕地提出具体质量要求,亦即占良田必须补回沃土。

 

    二是修正现行的粮食直补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使之与提升耕地质量挂钩,即凡是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或增施土壤改良剂的就补,不施的就不补,强制推行维护耕地可持续生产的土壤质量提升计划。

 

    三是按照“取之于耕地,用之于耕地”的原则,建议国家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不低于15%的基础上,再追加30%以上设立提升现有耕地质量专项资金,用于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

 

    四是修正现有的支持“秸秆能源化”政策,如秸秆发电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以生物质炭化还田特别是秸秆炭化还田为核心的生物炭产业,解决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增加土壤输入,避免对耕地“吃干榨净”。

 

    五是由国家出资鼓励种绿肥休耕养地,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实现耕地可持续生产。

 

    名词解释:生物炭产业技术简介

 

    我国年产农林业废弃物约14亿吨,仅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作物的秸秆量就达到6.5亿吨。如果将这些生物质还田,无疑是增加土壤输入、遏制土壤退化、改善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秸秆还田的比例很小,50%以上被烧掉或废弃。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却变成了严重的污染源头。焚烧秸秆排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烟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诱发城市阴霾、航班起降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将以秸秆等农林废弃资源返还给农田,不仅仅是改良土壤、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加强环境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近年兴起的生物炭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物炭泛指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形成的稳定的富碳产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它能提高钢铁的质量,净化污浊的空气和水,提供简易的生物质能源;应用于农业,可加工成肥料、土壤改良剂或直接施入农田,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作物产量;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可固碳减排,是一种有效的“碳汇”技术;与农、林业相结合,可解决废弃物污染与循环利用问题;应用于环境领域,可固持重金属、吸附有机污染物等。生物炭的综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能源、环境、生态、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助于构建低碳、高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代表小资料:

 

    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28日生,辽宁法库人。1983年和198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