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李国杰:“核高基”黎明之前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5-26

【 字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张瑜 时间:2013-05-20

 

    尽管不像大飞机、核电、载人航天等项目那样如雷贯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核高基”究竟是什么,但这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却恰恰涉及人们最熟悉的产品:电脑、手机、电视、数码产品、家电,等等。从2011年起,这个低调的重大专项已逐渐确立目标,即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在党政军办公、事务处理(如工商税务)、实时调度(如电力调度、铁路调度)等领域实现自主信息化

 

    “外界对核高基评价如何?”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胡伟武首先发问。

 

    2002年,由中科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CPU龙芯问世,而胡伟武正是被称为“龙芯之父”的课题组组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现在的龙芯,已经成为一家独立的芯片研发公司---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其官网说,公司使命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支撑信息产业发展”,依托龙芯,开发自主安全的CPU产品。

 

    “核高基”立项是国家意志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有一部分人,在前进中一发现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就开始动摇,觉得这件事情搞不成了,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反过来,另一些人又太急功近利,想把几十年的差距用几年时间就弥补上来

 

    李国杰,1999年12月至2011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研究,现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专委会副主任。

 

    李国杰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成功主持研制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并成功领导研制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高效能计算机,同时还领导计算所成功研制龙芯高性能通用CPU。

 

    2004年,李国杰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制定工作,亲历了包括“核高基”在内的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立项。

 

    以下为李国杰对本刊记者的讲述实录。

 

    “8亿龙网”转化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当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的路甬祥同志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题组的组长,我是副组长。

 

    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题组分为若干个小组,我是信息组的组长,其他还包括生物、材料、能源等多个高技术小组。

 

    我们信息组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提出了一个宽带网络方面的叫做“8亿龙网”的专项,也就是说,在2020年以前,我们要建立一个可供8亿网民使用的宽带网络。

 

    在2004年前后,我们国家的网络建设和技术跟许多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下一代的宽带网络还有很多技术要突破,工作量很大。而当时我们预估到2020年中国至少有8亿网民,如果不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将无法为这么多网民提供服务。

 

    当时许多专家并不同意我们对中国网民数量的预估,认为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信产部当时的预计是到2020年中国网民约为5亿~6亿,有些专业协会预测为3亿~4亿。但事实是,截至2012年网民数量已近6亿。尤其是现在无线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发展起来后,网民的增速更快,所以到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8亿应该没有一点问题。

 

    后来经过讨论和协调,我们提出的这个“8亿龙网”专项被修改和引导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即现在的“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专项,也就是正在做的3G、4G移动通信网络。

 

    实际上,移动网络是我们设想的“8亿龙网”专项的一部分,但宽带网络这个部分被忽略了。中国这几年宽带网络的发展速度变慢了,在全世界都是比较落后的,这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多少有些不利影响,所以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宽带网络的发展还是一个重要任务。

 

    “核高基”立项充分反映了国家意志

 

    “核高基”这个专项并不是我们主动报上去的,别的专项都是自下而上提交,唯独这个专项是自上而下布置给我们的。

 

    我们没想到国家层面对芯片领域会那么重视。在我们提交了“8亿龙网”的专项之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江上舟同志找到当时科技政策专题的负责人,提出CPU要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报上去。按照江上舟同志的指示,我写了一份关于将发展CPU作为重大专项的报告上报重大专项办。

 

    江上舟是一位非常值得怀念的出色的战略科学家,他是中国芯片产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2000年开始,企业和科技界都在呼吁发展自主可控的CPU和操作系统,CPU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缺芯少核”的困境。因此国家层面下定决心大力发展自主的微处理器和基础软件产业,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也反映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心声。

 

    后来在讨论中,经过修改,又加进去两部分内容,变成了现在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

 

    这对我们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

 

    统筹安排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

 

    包括“核高基”在内的许多专项的立项,都曾遇到争议。一个更大的背景是,当时对中国发展科技的方向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强调自主研发,另一种强调技术引进。

 

    在国家制定发展科技的指导方针时,这两种观点也争论了很久。

 

    一批经济学家主张以引进为主,他们认为技术和资金一样都是可以流动的,技术完全可以从国外引进,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密集的劳动力,自己做技术研发成本太高,不划算,不要做以“赶超”为目标的事。

 

    科技界则持相反的观点。

 

    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形成了16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产业、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这四个字也存在争议,一些科技界专家也不同意“自主”这两个字,他们觉得“自主”可能会有“闭关自守”的歧义,希望写成“开放创新”。但最后中央批下来还是“自主创新”。实际上,“自主”并没有把引进排斥在外,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强调我们应重视自己的研发力量。我们在作科技决策时一定要统筹安排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

 

    习近平主席今年在全国两会政协科技组的发言中也强调了“自主创新”,强调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自主研发产品的应用。

 

    在自主创新上不能左右摇摆

 

    我国IT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们现在还处在第二军团的前沿,没进入第一军团。

 

    以集成电路为例,我们的芯片制造与集成电路制造与国外至少相差两代。现在我们的制造工艺水平,可以大批量做的是65纳米的产品,而国际主流产品已经是28纳米,英特尔甚至可以做到22纳米。65纳米和28纳米中间还差了个45纳米级别的,如果算到22纳米,已经差了三代了。

 

    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在做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时,必须要认识到,这绝对不是一个短期任务,也不是说我们的规划是到2020年,到了2020年就一定可以完成这个任务、达到这个目标。

 

    就“核高基”产业来说,要做大做强,真正做到自主可控,并且用来支撑我们自己的产业,估计要到2030年以后了。必须对它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有充分的估计。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30年的科技发展策略是自力更生,那时“两弹一星”打下了重要基础;第二个30年是改革开放,我们把许多产业做大了,但却没有自己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国外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引进为主来发展科技产业;今后的30年,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一批自主的高新技术,这是30年的任务,不可能在一个五年计划内就完成。

 

    有一部分人,在前进中一发现和国外仍有差距,就开始动摇,担心这件事情搞不成了,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反过来,另一些人又太急功近利,想把几十年的差距用几年的时间就弥补上来。

 

    这种“左右摇摆”,使得我们对于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体系没有坚定的思路。

 

    我认为,创新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使用,有了技术突破就束之高阁不行,而在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不能一出现问题就埋怨自主创新的路线不对,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坚持既定的目标,这需要一段时间。

 

    就目前“核高基”的现状来说,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使用自主技术,并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持之以恒按照一个既定目标去走,才能做大做强。而中国IT产业也绝对有可能跻身第一军团,涌现出更多的华为、中兴、联想、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样的成功企业。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