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袁隆平与华媒分享"中国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7-12

【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唐小晴 时间:2013-07-08

 

     “我有两个‘中国梦’,一个是水稻能长成高粱般的高度,稻穗如扫帚般长,谷粒如花生般大,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能尽快攻克;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是描绘着自己的愿景。

 

    7月7日,“开放崛起在湖南——行走中国•2013世界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活动采访团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83岁的袁隆平面对面交流。

 

    当天,身穿灰白格子短袖衬衣的袁隆平向华文媒体高层介绍了杂交水稻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杂交水稻最新研发情况。

 

    2012年,袁隆平又领衔启动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攻关。“我虽在古稀之年,但还是属于‘80后’,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继续在杂交水稻领域进行科研。要在‘90’前,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到了‘90后’的我仍希望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袁隆平一番诙谐的话语,赢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是何种动力让您如此高龄,还不遗余力地致力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您的‘中国梦’要如何实现?”美国《侨报》记者向袁隆平抛出此问题。

 

    袁隆平表示,动力有外在和内在两大因素,外在的因素是自己亲眼目睹了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大饥荒”,而始终觉得自己还有潜力研究杂交水稻是内在因素。“到底是什么动力,我也说不清楚,或是不满足于现状。”

 

    在袁隆平看来,要圆自己的“中国梦”需要国家能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助推杂交水稻更快地“走出去”;需要扶持龙头种业企业,给予包括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需要举力将长沙打造成“杂交水稻之都”。

 

    “让世界告别饥饿的伟人,华人因您而自豪。”澳大利亚《大洋日报》记者特意将这样一幅字赠予了袁隆平院士,并希望杂交水稻技术能在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得到推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