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李兰娟:走出遏制我国新发传染病新路子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7-03

【 字号   】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陈旭东、王蕊 时间:2014-06-23

 

    一场突发的感染性疾病,会造成多大损失?

 

    据统计,SARS导致当年GDP损失1%—2%。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对养殖等农业也造成巨大损失。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国家重大需求。

 

    以浙江大学为牵头单位组建,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CDC)等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领域的优势力量成立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在我国医学领域首次实现强强联合。两年多来,“中心”瞄准国际医学难题,整合国内顶尖医疗资源,开创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遏制新发传染病、降低肝病等感染性疾病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协同创新。

 

    创建新的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说:“感染性疾病具有病原复杂多变、存在跨地域和跨种属传播、流行环节众多、诊断治疗涉及多学科等特点,必须开展多个单位的协同创新,阐明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相互作用机制、新发感染性疾病病原溯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测与诊断治疗体系。”

 

    中心成立后,以李兰娟院士为首的科学家,探索创建有利于汇聚于培养感染性疾病领域高端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于新流感等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两大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的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创建了一套从快速新病原鉴定、发病机制发现到临床救治新技术建立的协同创新科学应对体系。

 

    在这种新的机制和模式下,中心创建了感染性疾病病原、预警预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生物信息大数据六大平台,取得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培养高地,致力于与美国NIAID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并驾齐驱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创新学术中心,为显著降低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做出卓越贡献。

 

    协同创新有效遏制新发传染病

 

    在应对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中,中心在H7N9疫情源头、人与人传播能力、危重病人救治策略、快速便捷可靠诊断试剂及有效疫苗研究等五大方面开展广泛的协同攻关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有效控制H7N9的传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H7N9病原基因结构、分子特征和起源研究获得重大发现,向全世界首个报道了一种引起重症肺炎的新型病原体——H7N9禽流感病毒;

 

    在与新病毒“赛跑”过程中,中心取得几个“首次”:明确H7N9病毒是一种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型禽流感病毒;在国际上首次证明H7N9病毒源于禽类;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警示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必须密切关注与预防;首次发现重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与病情重症化相关;

 

    H7N9禽流感诊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李兰娟院士创建的“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系统应用于H7N9禽流感危重症患者救治,有效清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病死率;难能可贵的是,李兰娟院士不遗余力推广技术和经验,指导全国救治。

 

    协同创新中心引领H7N9诊治研究,及时总结临床诊治成果和经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发表,为全球H7N9禽流感诊治做出贡献。在这篇论文中,全名揭示H7N9禽流感感染的临床特征,为全国认识H7N9禽流感的发病规律,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提供了支持,对于H7N9流感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月初,研究团队又一新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存在于H7N9禽流感患者血浆中的一种调节肽——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与H7N9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高度相关,如果这一指标升高,病死率明显增加。

 

    加紧临床研究的同时,实验室研究也取得突破,成功研制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结束了一直以来我国流感疫苗种子株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首次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得专利,并实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为攻克重症肝病高病死率的国际性医学难题,“中心”联合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充分发挥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转化紧密结合,内科学与外科学无缝连接的优势,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感染微生态、人工肝研究与开发、肝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显著降低重症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提升了我国肝病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独特有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治疗肝衰竭获得重大突破;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新方法,创建重症肝病肝移植预后评估与预警体系,实现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新突破;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首次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立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判断标准,创建纳米抗菌肽治疗内源性感染和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的新策略;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肿瘤标志物和药物靶标研究有重大发现,为临床重症肝病预警预测、诊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研、学科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的定位,让协同创新中心充满活力和生机。

 

    首席科学家李兰娟院士带领协同团队,以“新流感等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两大领域为重点,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学科与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学术中心。2013年11月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成功当选“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的主席,标志着我国微生态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心成立2年来,先后举办了“第四届国际人体微生态会议”(2013.9.12—15,中国杭州)、“第九届国际血液净化大会”(2013.5.9—12,中国杭州)和“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与感染性疾病会议”(2012.10.25—28,中国北京)等高水平国际会议,标志着我国在感染性疾病诊治研究领域已经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在H7N9禽流感诊治取得的显著业绩,引起国际反响,WHO助理总干事福田正二博士称中国的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堪称典范;美驻中国大使馆伍文龙领事和美国CDC专家等多次来到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取经学习。

 

    协同创新中心以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了“新流感等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两大主要研究领域,中心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作为牵头单位,积极承担了包括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国家行业公益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总经费达12亿余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五大研究主题(任务),取得了突出成绩。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