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泽勇:株洲航空工业发展"名片"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7-10

【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记者:王海珍 时间:2014-07-04 08:16

 

    为了一颗颗强劲搏动的“中国心”,近半个世纪来,他不断攻关,已经成为株洲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尹泽勇的日程安排很忙,本刊前往株洲报道的记者组在株洲没有见到他,一度想要去上海采访,他在上海的工作节奏也特别紧凑,没时间,终于在他来北京开会的间隙,记者见到了这位以研究飞机发动机著称的院士尹泽勇。

 

    对飞机来说,发动机就是“心脏”,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及成本,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航空发动机,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

 

    为了一颗颗强劲搏动的“中国心”,近半个世纪来,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尹泽勇院士不断攻关,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制及航空发动机强度学科发展上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株洲“飞行梦”

 

    顺沿新中国民族工业史的脉络,可以触摸到株洲工业发展的印纹。“一五”时期,国家重组工业版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株洲,成为版图中的要塞之地,被国家布局1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

 

    株洲人的“飞行梦”源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1954年,仅用七个月时间,331厂便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多年后,一个上千亿规模的通用航空集群雄踞于此。园区以航空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条完备的“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的示范园区,建设湖南通航运营中心、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通用航空城和世界一流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

 

    株洲“飞行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便是尹泽勇。他已经成为株洲航空工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株洲通航产业人才集聚,拥有航空产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技术研究机构近20个,造就了以尹泽勇院士为代表的一代航空动力工程领军人物,现有航空工业工程技术人员6000余人,国家“511工程”人才9人,“百千万工程”人才3人。近三年,航空产业领域共承担国家863、高新工程等各类国家科技研发项目6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43项。部分关键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数十载的奋斗,株洲董家塅里的“航空人”不断书写着辉煌。1969年、1983年,国内首台涡桨式、涡轴式航空发动机先后在株洲问世。据此,株洲人可以骄傲的宣布:继英美俄法之后,中国成为第5个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而这其中,株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01年,我国首台涡扇航空发动机研制成功,尹泽勇担当总设计师。

 

    不愿使用任何形容词的科学家

 

    尹泽勇,在湖南株洲,度过了他人生最宝贵的岁月。1970年,尹泽勇来到刚组建不久的位于湖南株洲的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那一年,他25岁,刚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不久。如同每一个初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踌躇满志。

 

    彼时,研究所经历了所址“三迁四改”的曲折发展期,科研经费极其有限,试验设备不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相当简陋。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几位同事一起率先开展了“有限元”这一前沿学科的研究及应用工作。凭着一股钻劲儿,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创造性地提出了体/壳过渡元和疏/密过渡元两类新元素,并把这两种元素有机结合,解决了发动机复杂结构的强度分析问题,使当时研究所在“有限元”理论应用于发动机结构强度分析方面一直处于行业前列。同时,他自己也在创新研究工作中逐步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发动机结构强度分析方面的专家。

 

    1985年,尹泽勇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深造。1987年回国后,他在“航空报国”的使命感驱使下全身心投入工作,恨不能将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即使出差在外,他也会充分利用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的时间校对书稿、修改论文或审阅技术报告,这一习惯至今不改。尹泽勇在科学求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既抓紧工作,又努力学习,成为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获得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株洲芦淞区的董家塅凤凰山下,成为他耕耘航空事业的沃土。熟悉尹泽勇的人都知道,戴眼镜的他,看起来斯斯文文,工作起来却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冲劲,饱含着炙热的激情。

 

    而他又是内敛的,在采访中尹泽勇多次表示:我个人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也反对报章媒体上各种形容词滥用的吹捧。

 

    或许是科研人员的个性,他们习惯了用数据去说明,用实力去说明,用实际行动去说明。“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尹泽勇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但我会最大可能地去忠实于自己。”他有着科学家惯有的冷静,也有着高级知识分子的礼貌。他不愿过多叙述自己在航空事业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如果有时间,我想过几年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他一再叮嘱记者,“请不要用那么多形容词来叙述我,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而已。”

 

    那些影响航空工业史的成就

 

    而他的工作在中国的航空史上有多么重要,请看一看下面较为枯燥的简要总结吧!

 

    在我国第一种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使用的涡扇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他严格按我国军标要求,主持制定国内首型涡扇发动机型号规范;主持编制国内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可靠性大纲,论证并成功实践了如何结合规范规定的分析及试验开展可靠性工作;主持解决了发动机、飞机性能及结构匹配问题;结合国内发动机应用特点,创造性提出确定初始首翻期的方法。该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涡扇发动机零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类现役发动机水平,提高了我国涡扇发动机研制技术,对我国中小涡扇发动机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该项目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由他负责全面技术工作的某涡轴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无参照样机自主创新研制出的先进涡轴发动机,也是我国航空技术向世界先进航空技术接轨的一次成功探索。该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完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方式从跟踪研制向自主研发的根本转变,粉碎了西方对先进涡轴发动机技术及产品的严密封锁,扭转了核心能力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了涡轴发动机技术水平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巨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立研发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航空发动机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为我国下一代航空动力技术的自主创新,为军民用直升机产业的飞速发展开辟了科学发展之路。该项目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在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开展多学科优化设计技术研究,以解决航空发动机设计中所涉及的多种学科间存在的复杂耦合关系及各学科指标之间存在的严重冲突问题。他主持并组织对航空发动机多学科建模技术、多学科优化方法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开发航空发动机多学科设计优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实际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及总体设计之中。

 

    在长期从事的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研究工作中,他针对发动机结构强度特点,应用先进计算力学、实验力学手段,建立了体/壳过渡元、疏/密过渡元、分区循环对称接触分析、各向异性单晶合金唯象及滑移分析、考虑变轴力及连接刚度的转子动力特性分析、结构/强度/振动/气动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等现代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多种强度分析先进方法。著名力学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T.H.Pian教授认为尹泽勇“在计算力学及其对发动机结构的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俄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A.Nozhnisky教授指出,这些工作“非常有用,可简化许多复杂发动机部件结构问题的求解”。尹泽勇建立的现代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系统分析方法和程序,已成功地应用于许多厂、所的先进涡轴、涡浆、涡扇、涡喷发动机型号,在设计分析、实验指导、故障排除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关键工作,既解决了许多以往无法解决的难题,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尹泽勇又把目光投向极具挑战性的自主创新研究工作,例如可适用于发展涡轴、涡浆、涡扇、涡喷发动机的通用核心机研究、小尺寸高推比的无级间导叶对转发动机研究等等……

 

    从上述朴实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从强度专业取得突出成就,到型号研制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而取得历史性突破,再到前瞻性地建立中小型发动机设计体系,他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推动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他担任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的十几年间,是我国中小型航空动力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期间,研究所实现9机定型、10项产品技术鉴定,我国中小型航空动力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尹泽勇在科研道路中攀登的过程中,并非只是埋首试验室,他在航空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国际化视野。他在不同场合为航空发动机行业和地方高新产业的发展上积极呼吁,提出建设湖南航空城、组建国家直升机救援与探测总队、加快我国航空发动机战略性产业发展等多项建议,为国家重视、加大对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投入,为航空工业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我国航空工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使他坚信,未来十年将是我国航空动力技术快速发展的十年,有望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航空工业国家的差距。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仍工作在航空发动机研发一线,引领我国航空动力研制不断向前推进。在继续做好某涡轴发动机军民系列化发展工作的同时,他还肩负我国大型客机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的重任。为了早日实现航空强国梦,尹泽勇迈着坚实的步伐,在我国航空动力事业漫漫征程上执著前行。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