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王梦恕:不改初衷 志在穿越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5-04-10

【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记者:李延兵 孙文虹 时间:2015-03-25 11:45

 

 

    他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却依然活跃在我国各项隧道建设的现场;他来自黄河之畔的河南,却被命运之轮推动着在全国各地的隧道工程现场奔波;他是一名在铁路系统工作奋斗数十年的专家,却经常因为一些非铁路领域的发言而引发争议。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他却不改初衷。

 

    他始终站在国家的高度、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直言敢谏,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

 

    我国隧道最多,发展最快,穿越地质最复杂,作为国家著名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尽管每一次都历尽艰辛,但最终实践证明他是对的。“铁路是中国富强的根本,是国家的大动脉”。大道至简,自始至终,他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责任的需要,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国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他来自黄河岸边,足迹却已遍布华夏大地。从南到北、从森林到海岸,到处都有他参与规划、指挥、指导的重大项目。

 

    “我的祖父曾做过孙中山先生的顾问。”王梦恕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梦恕的祖父王文郁是清朝宣统年间小有名气的才子。当时清朝国运衰败、西方列强频频入侵,王文郁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结。于是,他跟随孙中山四处奔波,探寻救国之路。民国建立后,他一度就任议员一职,后因意外变故不得不归乡养老,专心教育子女。

 

    王梦恕的父亲王崇和,在天津学习法语多年,原本打算前往法国留学,探寻救国之道,但终遗憾未能成行,此后王崇和在陇海铁路任职。少年时代的王梦恕,经常跟随父母在铁路线上来回奔波,从此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乱频繁的年代,王梦恕跟随父母从河南温县四处迁徙,最终在陕西宝鸡定居下来。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梦恕没有被生活的压力击败,在宝鸡继续自己的学业。新中国建立后,响应国家号召,他毅然决定报考铁路学校,先后在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唐山铁道学院深造。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位如今的地下工程专家,当年最开始学习的却是桥梁专业。在唐山铁道学校学习的第三年正值成昆线建设,又遇到了隧道施工大塌方。看到当时的事故现场时,王梦恕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施工设备和技术都太落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又少,“能不能以后隧道施工不死人,能不能有更好的施工策划,”正是一种“责任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让他在第四年开始分专业时主动申请将专业改为隧道工程建设,并担任隧道班班长。

 

    “当时很多人看到隧道这么复杂危险都不愿意选择隧道专业,令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我有个梦想,那就是让隧道施工不死一个人,而且要马上实现。”王梦恕认为,年轻人选择专业应该不能只因爱好,更要看国家的需要。

 

    1964年,王梦恕顺利从唐山铁道学校毕业,成为新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批研究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研究生学历的他已经跻身高级知识分子的行列。

 

    1965年,王梦恕主动请缨,成为中国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的技术人员,为地铁的成功修建做出了突出贡献。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称职的“地下工作者”

 

    没有隧道,就没有铁路。没有一流隧道,就没有一流铁路。

 

    1980年底,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奉命从洛阳南下广东,承担衡广复线坪石至乐昌段11座隧道和3座大桥的施工任务。其中,全线控制工程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公里,是全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采用人力和小型机械开挖岩体……在国内史无前例。

 

    “因为施工主要依靠人力,容易出现塌方,国外断言我们做不了,必须要依靠外国专家指导。面临技术改变,工程艰难,很多工人害怕了,不敢进隧道施工,我当时就说,‘你们不进,我先进,要砸先砸死我’。”作为隧道局科研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王梦恕为此投入了无数的心血。

 

    在大瑶山隧道工程施工建设的2300多个日夜里,王梦恕带领的科技攻关组和隧道工人们一次次突泥涌水,一次次抢险救灾,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探索出大瑶山隧道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保障了大瑶山隧道顺利开工的安全性。

 

    1987年5月6日,经过万余名隧道工人的共同努力,大瑶山隧道胜利贯通。这彻底改变了我国近百年铁路隧道的修建方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被视为中国铁道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最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国人有能力自力更生打造世界一流隧道。王梦恕主持研究开发的“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在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3年,他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纵观王梦恕的经历,他有很多“开创”和“首次”,他投身大瑶山隧道工程,开创了中国新的隧道修建工法。他研究生毕业后参加我国首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地铁,从此,中国地铁施工甩掉了只能明挖的帽子,使中国跻身世界地铁施工暗挖技术先进行列。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称职的“地下工作者”。直到今天,他依然坚守在工程施工的一线。他告诉记者:“我的生活很简单,带学生,隧道、地铁、铁路、水利好多工程在肩上,一年当中我只有100多天在北京,200多天在工地上。”在工地上看到工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为让工人体面地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多次向国家建议,改善工人的住房和待遇。

 

    在隧道等地下工程技术方面,王梦恕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他也因此荣誉满身: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8年分别荣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及“詹天佑大奖”。1995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今,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

 

    面对工程,他的理念是:做工程,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而面对育人,他用“忠孝仁义做人,求真务实做事”要求自己和青年一代,他相信,记住这句话,一辈子便没有干不成的事。

 

    谈事,王梦恕是直肠子。对人,他最看重品德。作为院士,他要推荐院士候选人,当时全国36个城市都在建地铁,每个地方的总工程师他都了解,最终他推荐了深圳地铁的总工程师。这名总工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住的是临时搭建的三层宿舍,当时就下了流泪,要求改善工人生活环境,并争取资金为他们盖房。王梦恕听说后,还特意去调查,果真如此,他说:“年轻人一定要有同情心,我很多学生都比不上他,所以将他作为重点推荐对象。”

 

    王梦恕带学生,第一条就是培养品德,素质第一,要有为国为民的服务意识。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的标准,和很多老师培养学生不一样的地方,王梦恕不给学生限制课题,而是让学生去现场寻找课题,去现场发现问题,“找问题就是教育,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写东西,到现场什么也做不成。”

 

    “在工程实践中思考”是王梦恕一直坚持的理念,他认为,论文也要到现场找问题,还要有超越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市场很欢迎,因为他们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王梦恕建议青年人,要学社会需要的东西,研究国家需要的方向,要真心真意地做事业,在最需要自己的位置上做最需要的事。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名利如何丰厚,“国家需要”成了王梦恕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他将心血无私奉献给了深深热爱眷恋的祖国,更为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人格榜样和精神丰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