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李德毅院士:以科研任务带动高校学科建设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6-01-19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24 9:32:44

 

李德毅

 

 

    ■本报记者 倪思洁

 

    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如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成为一大重要命题。日前,在北京联合大学2015科技工作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高校学科建设正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当下的学科建设当以科研任务带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李德毅看来,传统学科偏向“大学科、大定律、大模型、小数据”。传统学科的公理系统更多地依靠学科奠基人的天才归纳而成,并取得共识,学科重点则在于“解释”,进而形成逻辑推论,即公理系统的定理和推论。

 

    如今,人类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实验科学、几百年的理论科学、几十年的计算科学,并迎来了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科建设的思路存在诸多不足。

 

    李德毅认为,传统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三类问题:一是学科建设强调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建设需要长远努力,甚至没有穷尽的时候;二是学科建设难以给出明确的时间路线图,指标也难以精确量化;三是学科边界难以明确,很难与其他学科明确区分。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在学科建设中逐渐发现,曾经的大学科、大定律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出现的特例越来越多,想做到形式化越来越难,只能用小学科、小定律、大模型精细刻画并解释各种各样小范围的现象,描述其形式化约束,服务小众。”李德毅说。

 

    他表示,大数据时代,任何学科的形式化理论,都会更多地依赖大数据,服从大数据,而大数据中隐含的真理性会创造出更多新学科,这些新学科常常是交叉学科。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基础研究“宜散不宜聚”,“散”才能使学科间少一些干扰。李德毅指出,当前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和多学科特点,要求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甚至跨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如此一来,基础研究需要能“聚”能“散”。

 

    在此背景下,李德毅认为,要改变当下基础研究难“聚”易“散”的现状,应当用科学任务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或技术创新的先导。但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也可以成为基础研究更为重要的源泉。大数据时代技术可望成为科学的先导,我们更应该提倡用科学任务带动基础问题的研究。”李德毅说。

 

    他呼吁,用任务带学科,可以实现一步一个里程碑,促进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既踏踏实实,又有前瞻性。国家的南极科学考察,探月、绕月、驻月工程,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等,都是采用任务带动学科的做法,有力推动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没有载体是不行的,选择载体常常比确定科学问题更难。”李德毅说,科学任务通常有明确的载体和有限的目标,需要多学科集成,能体现跨越发展。高等院校用科学任务带动学科建设,也更容易得到政府、企业或者社会的稳定支持。

 

    《中国科学报》 (2015-12-24 第1版 要闻)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