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攀登,只为值得托付——记解放军总医院的人才团队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2-24

【 字号   】

  医生的天职是什么?治病救人。

 但显然,解放军总医院医生们的抱负没有就此停止。身处“医学航母”,在研究型医院战略的指引下,他们把医疗实践与医学研究相结合,开始向理论深处探索,向技术高处攀登。

 因为他们有更广阔的胸怀: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了科学的明天,为了人类的健康。

 镜头一

 冬日暖阳,斜照进有些繁乱的办公室。尽管有些乱,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眼里,却是乱中有序,他总能在一大堆书中找到需要的那本,当然也只有他能找得到。

 几十年如一日,付小兵就这样把自己置身书海,“第一”、“领先”接二连三,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

 皮肤不能出汗,对于严重创烧伤病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付小兵给病人带来了福音,2007年,国际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2008年,付小兵荣膺“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是该领域唯一获奖的华人学者。

 在解放军总医院,7位院士组成的科研第一梯队,始终瞄准医学发展最前沿,攻坚克难,开创了共和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诸多第一。7位院士共获得国家、军队级各类成果奖120余项。

 姜泗长先后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和镫骨底板摘除术,“让聋哑人听到伟大时代的声音”;王士雯率先提出并治疗“老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使老年人多脏器衰竭的救治成功率由29.7%上升到59.6%;黄志强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因”两个著名诊断,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轰动;盛志勇作为我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把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技术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年已八旬的卢世璧在人工关节、骨、软骨、神经组织工程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建树,他研制成功的人工关节,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陈香美两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突破了对慢性肾病传统发病机理的认识,为治疗慢性肾病的新药研制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既是院士也是战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标杆的意义,并将创新打造成解放军总医院的精神内核,引领后来人披荆斩棘,奋然前行。

 镜头二

 “尊敬的院长,您好。我院科室主任的聘任工作即将开始,前几周我已多次申请不再担任科主任……科室已拥有品学兼优、思路活跃、勇于进取、完全可以胜任科室主任的人才,此时卸任有利于让年富力强的有为精英发挥他们的作用……”

 写这封信的,是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原主任韩东一。

 一封信牵出三代让贤的佳话。1984年,仍处事业巅峰期的科室创始人姜泗长院士主动让贤,48岁的杨伟炎成为当时解放军总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1998年,杨伟炎又承恩师高风,主动把科主任的重担交给了韩东一,这一年韩东一才45岁;12年后,韩东一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要给年轻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唱主角。”如今,姜泗长已仙逝,但他的这句名言和甘为人梯的“姜泗长风格”,却在医院传承下来。同样流传的还有王士雯院士的那句话:“科学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帮助年轻人超过自己,是责任。”

 老一代甘心为桥,医院也精心搭梯,充分给足场地、压足担子。

 骨科在医院是传统优势学科,历来人才济济。老主任卸任,谁来接替?卢世璧、张伯勋等老专家大力举荐,院党委力排众议、果断任命,一位年仅37岁的副主任走马上任。

 事实证明,医院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位科室主任便是4年之中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王岩。

 研究型医院建设,离不开科研人才的强力支撑。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科传统,加上医院鼓励超越的体制环境,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年轻医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于是,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层出不穷,研究型医院的方向越来越清晰。

 镜头三

 2010年初夏,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17层学术大厅。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机器人纤细的机械手臂缓缓进入一颗跳动的心脏。它们优雅地飞针走线,为一名患者修复有先天缺陷的心脏。

 短短几分钟,困扰病人数十年的心脏疾患彻底治愈。掌声响起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心脏外科专家们站起来,向中国同行致敬。

 操控机器人的高长青轻轻松了一口气,脸上绽开了笑容。这是自信的微笑,也是成功的喜悦。高长青,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兼心血管外科主任。目前为止,他已经做了近500例这样的手术。

 手术室里的3个“大家伙”,是他的好搭档——达芬奇机器人。从2007年1月15日第一例机器人心脏手术开始,高长青的团队就不断创造着历史:“不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术”、“不开胸二尖瓣修补术”、“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5种手术属世界首创,无可争议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短短几年,高长青从一名普通外科医生,成长为国际同行眼中的“机器人心脏手术之王”;而他的科室也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心血管外科中心。这一切源于精到的眼光和创新的魄力。

 研究型医院,要求医生不仅“低头拉车”,而且“抬头看路”。无需打开胸腔,只要一个1厘米的切口,机器人就可以进入体内完成手术——机器人手术系统代表着世界心脏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历经多年的科研积淀,高长青和他的团队认清趋势、乘势而上,并通过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站上了世界的顶端。

 镜头四

 小心翼翼地打开冰柜,捧出标满代号的试管,南楼呼吸内科主任刘长庭说:“这就是我们的宝贝。”64株微生物和细胞,搭载“神八”巡天17天后,成活率达到95%以上,这出乎刘长庭的意料。

 11月18日,“神八”返回地面的第二天,刘长庭接回了生物样本,科室全体人员连夜加班、周末不休,紧急处理样本。

 空间环境失重、强辐射等特性,作用于微生物和细胞,能寻求细胞空间环境敏感性基因或对空间环境敏感的微生物致病基因,为保障航天员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及防护措施,并有助于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解决某些重大生命科学问题。

 此次“神八”搭载任务,南楼呼吸内科是国内唯一大量搭载生物样品的医学单位。刘长庭说,这与他们始终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紧盯生命科学前沿的研究理念是分不开的。

 自1998年参与空间生物医学研究,刘长庭已完成了13项有关空间生物医学的研究课题,促进了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其中,失重对肺脏影响及其防护的基础研究、失重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与应用等重大科研成果屡获国家和全军大奖,一举奠定了刘长庭和科室在空间生物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如今,首批15株样本已送往深圳检测,刘长庭说,经过专业化的筛选希望可以选出优质的工程菌。“如果真能如愿,以此可以开发生物制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专利135项……这是解放军总医院“十一五”期间闪亮的成绩单。

 一个个大奖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渴望。利用丰厚的临床病种资源,医院先后破解100多种疑难重大疾病诊治难题,如今,来院就诊患者超过60%是疑难重大疾病患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镜头变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攀登者的群像。他们永远在路上,向艰险挑战,向高峰进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