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2-27

[ 字号  ]

  手臂患骨伤的兰州市民张丽,多方求医,被诊断为癌症,但她不死心,几经周折找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专家葛宝丰。“葛院士在为我作了精心检查后,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癌症,这让我喜出望外。”张丽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

 今年93岁高龄的葛宝丰,是我国西北地区骨医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其中6项为国内首创,4项为世界独创,救治危重病人17万人,治愈率高达98.6%。人们说,在大西北,骨伤疑难症患者,一定要找葛院士给诊断诊断,心里才踏实。

 “我的事业在西北”

 “西北五十年,军民结情谊。我年逾八十,蹒跚意呆痴,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葛宝丰,面对有关单位在海南岛修建豪华别墅请他另辟天地及家乡河北省乐亭县请他回乡定居的邀请,即兴赋诗一首。

 “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无疑是葛宝丰扎根西北、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的葛宝丰经历了旧中国列强凌辱、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1936年,17岁的葛宝丰抱着“医学救国”的信念,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1945年,葛宝丰毕业分配到国民政府兰州中央医院工作。1949年8月兰州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中央医院,葛宝丰耳闻目睹了人民军队优良作风,从内心深处萌生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敬仰和信赖之情。他毅然报名参加解放军,成为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一员。

 上世纪70年代,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技术精湛的葛宝丰,已成为军内外骨科医学界的一颗闪耀新星,一些单位多次请他去北京工作。但面对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葛宝丰委婉谢绝说:“我的事业在西北。”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葛宝丰立下誓言,国外有的骨科技术,中国人也一定要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要敢于攀登。

 葛宝丰在国内较早开始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的学习研究,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研制出“V”型钉和梅花髓管内针,突破断肢再植的技术瓶颈。1965年,由他指导的全军第一例、全国第二例临床断臂再植手术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末,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打破36小时的国际纪录,成为建国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

 临床粉碎性骨折碎片难以复位和保持固定是一项困扰世界的百年难题。葛宝丰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反复研究,终于发明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1998年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采用自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病人,有效地促进了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形成骨外科学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葛宝丰视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己任,把部队官兵的需要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2007年,他不顾年事已高,专题分析驻海拔500、1500和3000米部队官兵的骨密度值和骨代谢指标,跟踪研究紧急进驻高原部队官兵体内骨吸收指标的变化情况,首次发现高原环境对官兵骨代谢和骨骼健康的影响及规律,完成全军重大科研课题“西北高寒高原地区军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肃甘南藏区大骨节病发病率较高,葛宝丰带领医疗队深入海拔3000多米的藏区进行发病机理调查研究,经过2年的病理学调研,总结出发病成因和流行趋势,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第一手资料,目前,甘南大骨节病发病率不到1%。

 国际骨科会议1987年在兰州总医院召开,10余位世界著名医学大师与会,高度评价葛宝丰的研究成果,美国著名脊椎外科专家雷朴称赞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医学大树’”。

 “把病人当作自己”

 1987年,7岁的小女孩园园因车祸导致严重骨盆骨折,送到医院时已缺血38小时,陷入深度昏迷。由于缺血时间太长,手术很容易引发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有人善意提醒葛宝丰不要亲自给园园作手术,以避免手术失败带来的风险。但葛宝丰坚定地说:“现在要紧的是先救命,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经过葛宝丰整整10个小时的手术,园园终于化险为夷。现已结婚成家的园园动情地说:“葛爷爷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让我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

 从医60多年,葛宝丰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被患者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常说:“作为医护人员,仅仅把病人当作亲人是不够的,只有把病人当作自己,才能真切感受病人的痛苦。”

 西北经济欠发达,患者家庭经济多不富裕。每当看到一些患者将一张张人民币数了又数,躲在角落里啃干粮时,葛宝丰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因此,他总是以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节省每一笔费用。1993年,甘肃陇南中年农民王林斌患骨股头坏死,一些医院建议他做股骨头置换,不仅费用很高,而且手术后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他思索再三,东借西凑几千元,慕名找到葛宝丰。葛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后,对王林斌实施骨关节融合保守治疗。用这样的方案治疗,愈后的王林斌走路有一点瘸,但不影响下地干活。两年后,王林斌托人给葛老捎来一大袋土豆,从不收礼的葛老收下了这份礼物,并说这是他收到最暖心的礼物,因为他知道王林斌已下地干活了。

 对一个医学家来说,创新成果是个宝。但在葛宝丰那里,取得这些创新成果以不损害患者利益、不让患者冒风险为前提。1957年一位甘肃籍农民因炸伤,致使右股总动脉连同股动脉和股深动脉缺损14厘米,望着这位农民,葛宝丰心里发颤:“一个农民,不能没有这条腿啊!”他大胆启用一段相应部位的同种异体血管连接患者断裂的血管,使患者的伤腿奇迹般恢复了行走功能。这是世界上第一例 10厘米以上同种异体血管连接成活的病例。

 患者出院后,深受鼓舞的葛宝丰建立专项档案,决心把这项研究课题继续进行下去。但就在这项将轰动世界的课题进行到最后一步,要对患者进行动脉穿刺时,葛宝丰却犹豫了。当时,他想,虽然穿刺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出现并发症,可一旦发生并发症,就会将这位农民重新推入残疾人的行列。尽管那位农民同意作动脉穿刺,但葛宝丰仍选择了放弃。如今,谈起这项研究,葛宝丰虽有遗憾,但毫不后悔。

 在葛宝丰心中,患者总是第一位的。1999年,葛宝丰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级部门拨专项款用于兰州总医院骨科科研楼建设,但葛宝丰找到医院领导说,门诊楼条件太简陋了,建议将这一笔款项用于建新门诊大楼,以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最糟糕的是后继无人”

 1976年,一位女患者住到兰州总医院骨科,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当时,57岁的葛宝丰在国内已率先进行多年的淋巴管再生基础研究,这个手术机会,他已等了整整15年。这个手术一旦成功,将填补国内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可是,27岁的骨科大夫刘兴炎说啥也没想到,葛宝丰却把这个手术机会让给了他。

 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基石。这位参军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医生,在葛宝丰的精心培育下,自修完研究生课程,练就一手过硬的显微外科技术,如今,他已是技术3级教授,荣获“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和“全国首届百名医学科技之星”。

 举贤润才福泽百代。葛宝丰常说:“干事业,最糟糕的是后继无人。对青年人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60多年来,葛宝丰为军地培养骨科人才600多名,其中有34人成长为西北乃至全国各大医院院长或骨科主任。

 葛宝丰对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紧迫感。“文革”结束不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他就率先在国内开展动物实验,当时,实验室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只兔笼子,连显微镜都没有。葛宝丰节衣缩食,攒钱买来了一台当时国内最好的单目显微镜。就这样,他在科室展开兔耳离断再植和小白鼠断尾血管吻合的训练,逐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显微外科人才。

 改革开放后,为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献身西北,他将目光转向培养年轻人上。1987年,第四军医大学本科毕业生甄平报考了葛宝丰的研究生,但在是否来兰州求学上又犹豫不决。葛宝丰闻讯后立即赶到西安,亲自面试甄平,给他讲西北骨科事业发展的前景。葛宝丰渊博的学识、朴素的作风深深打动甄平,使他心里的疑虑彻底打消。葛宝丰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甄平,使他坚定了扎根兰州的决心。今天,甄平已挑起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的重担。

 兰州总医院院长尹强说,正是葛宝丰的不懈努力,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到医院工作,使医院逐步形成“人才聚集、高峰凸起、团队推进”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医院骨科中心已发展成为具有“三科一所”(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病外科、骨科研究所)的强大科研团队,成为全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骨科研究所还晋升为“全军骨科研究所”。

 “宁可不住新房子”

 葛宝丰在发展医学事业上站得高、看得远,但在生活中十分朴素、低调,至今,他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旧楼房里。

 2004年,医院准备为葛宝丰修建一栋院士楼,楼址选定后,工人们准备将一棵生长了多年的雪松挪走。葛老看见后,立刻找到医院领导说:“在我们这里长一棵大树不容易,我宁可不住新房子,也不能毁了这棵雪松。”此后,葛老硬是不让再建院士楼,医院只好将他住的老房子作简单修缮。

 兰州总医院张柯平说,葛老十分平易近人。2011年,兰州军区第十届骨科学会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92岁高龄的葛老十分高兴,欣然前往。会务组按有关接待标准,为葛老在酒店订了一个豪华套间,但他就是不愿入住,要求将他和与会代表安排在一起。会务组只好照办,给葛老调换了一个标准间。

 葛宝丰生活非常节俭,但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总会慷慨解囊,倾力相助。1987年,他到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老伴为他挑选了一双新皮鞋,他嫌太贵,没买。但开完会后,他特意到北京人民医院看望在那里进修的学生白孟海,得知白孟海需要一个试验用的细胞株时,葛宝丰想也没想就从身上掏出500多元钱让他去买;看到白孟海生活清苦,又给了200元的生活费,而当时葛宝丰每月的工资仅有280元。曾在葛老身边工作的农村籍战士张红,父母身体有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葛老每年都要给他家里寄上500元钱,张红复员至今近20年从未间断过。

 短 评

 低调而高远的人生

 什么是低调而高远的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专家葛宝丰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注解。

 葛宝丰的才华、成就在一般人之上,但他没有把这些看作资本,故显其高,而是居功不自傲,出众不张扬,位高权重但平易近人;葛宝丰做事低调,但他志向高远,怀着一颗发展祖国医学的雄心壮志,以超人的眼光,登高望远,务实创新,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骨医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低调而高远的人生,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是一种人生境界。这样的人生境界,在钱学森、吴文俊、袁隆平、吴孟超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身上都有很好体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让我们向葛宝丰院士学习,体会低调而高远的人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