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他要求自己严格,是出了名的”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1-02-28

[ 字号  ]

作者:肖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2-28

 

□本报记者 肖洁
 
“光亚院长要求自己严格,是出了名的。”2月26日,朱光亚院士因病在京逝世。回忆起朱光亚在中国工程院担任院长的4年,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一再向《科学时报》记者强调这句话。
 
上世纪90年代,葛能全作为工作人员,细致地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工作。他说:“对于第一届的院长人选应该是谁,当时工程科技界议论纷纷。”于是,在很民主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让首批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无记名地普遍提名,“对于年龄、专业等都没有具体要求”。
 
虽然朱光亚并没有主要参与工程院的筹备工作,但好几次座谈会下来,院士们一致认为朱光亚是首任院长的最好人选,所谓“众望所归”。“大家认为:首先,他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背景,搞过原子弹、氢弹的攻关组织工作;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也相对比较年轻。”葛能全说。
 
1994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葛能全介绍,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办公条件比较艰苦,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后来他们在军事博物馆的后楼租了一层房子,这才挂出了中国工程院的牌子。当时没食堂,朱光亚就和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而朱光亚的办公室也简单极了。
 
“他的特点是非常务实,不求形式和浮华,就只是考虑工作的事情。”葛能全说。
 
1997年搬到科技会堂后,中国工程院有了两层办公室,但是对于一个正部级单位来说,还是非常拥挤,甚至一个房间要安排几个处室。当时兼任科协主席、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亚,主动叮嘱不能给自己的警卫员和司机安排房间,他的办公条件也与其他副院长无异。科协领导曾提出请朱光亚到小餐厅用餐,但他坚持吃大食堂打的份饭。
 
葛能全说,朱光亚把出差、访问收到的纪念品一律交公。“他交公的东西包括照相机、手机等这些当年还很高档、很贵重的东西,甚至廉洁到连一个杯子都上交。”
 
最令葛能全感动的是,1996年10月,朱光亚获得了何梁何利杰出成就奖,颁奖头两天,朱光亚对葛能全说,要把10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基金。中国工程科技奖是由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士们评选的,但中国工程科技基金的本金1000万元都是由我国台湾的几位实业家捐助的,朱光亚希望自己这100万元港币能加进去。
 
葛能全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我真的不忍心他这样做,因为我知道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孩子的生活也都非常简朴。而100万元港币对于任何个人都不是小数目,即使存入银行,当时每年的利息少说也有10多万。”于是,葛能全建议朱光亚还是捐一部分,留一部分。但朱光亚十分平静地回答:“就按我说的办吧。”
 
颁奖仪式结束,葛能全拿到奖金支票后,又忍不住向朱光亚重提自己的建议。朱光亚则表示“不变了”。
 
“他再没有二话。”葛能全说。而且,朱光亚反复叮嘱葛能全对自己捐款这件事不要宣传,不要张扬。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工程院内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件事,该基金的获奖者也都不知道这里面有朱光亚捐的一份钱。
 
朱光亚任中国工程院院长4年。作为第一任院长,在为工程院打基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4年,中国工程院在他主持下,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增选制度、原则、实施办法,院士人数从最开始的96位增选到400多位。每次增选,朱光亚都要亲自向全体院士做政策说明。4年时间,一个正部级单位的运行规则也逐步建立起来。
 
葛能全说,1998年6月,朱光亚离开工程院领导岗位时,反复叮嘱:办公室里所有公费购买的书籍,一册也不能带走,都要整理好,做好移交。“他就是这样严于律己的。”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