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人民日报:炼油英雄侯祥麟的世纪人生 雄才伟略惊世界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记科技界的榜样、优秀共产党员侯祥麟院士(中)
人民网记者  盛若蔚
  2005年09月07日10:54

  


  全球第5大石油生产国,炼油加工能力世界第二,炼油工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串串炫目的数字后面,浸透了多少像侯祥麟这样的科学家的血和汗!

  一部新中国石油科技事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以侯祥麟为杰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争史。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发出了这个振聋发聩的经典判断。一百多年后,新中国的炼油技术奠基人侯祥麟,为其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创新之志

  “五朵金花”迎风怒放,新“四朵金花”娇娆盛开

  2005年6月3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希望大家自觉肩负起引领科技创新的重任……”耳畔回响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位九旬老人的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

  科学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从步入科学殿堂的那一天起,“创新”二字便牢牢地定格为侯祥麟的职业信条。

  “五朵金花”迎风怒放,就是侯祥麟丰厚创造力的表征。

  “新技术,深加工”——为免受制于人,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的炼油政策导向,是要“吃光榨尽”;“三年过关,五年立足国内”——石油部提出的目标催人奋进。

  应此背景,1962年秋,炼油工业的各路“英豪”齐聚北京香山,共商自主创新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之大计。

  “香山会议”最终确立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5大工艺技术为主攻方向,并谐电影《五朵金花》中美丽的白族姑娘之音,取名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石化科学研究院义不容辞,担纲“主攻”。

  “五朵金花”关乎全局,上下关注,能否绽放,时任副院长的侯祥麟压力重重。

  “大到科研方向、方案制订,小到试验环节、材料准备,侯祥麟无不亲自过问。”当年参与攻坚的中科院院士闵恩泽记忆犹新。

  然而,“种花”之路绝非坦途。

  “五朵金花”之一的催化重整工艺,在石化工业中举足轻重。但由于需要金属铂作催化剂配料,让科研人员犯了大难。

  要知道,铂比金子还贵重,中国无铂,全靠进口。有人认为这么搞不合算,不符国情。

  谁料,平素和气的侯祥麟这一次竟力排众议,坚持用铂。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坚持,催化重整技术才喜获突破,荣升“金花”。

  一朵,两朵……“五朵金花”在短时间内一一绽放,开花结果:

  ——到1965年底,“五朵金花”使10年规划原定于1972年完成的任务大为提前,让中国本十分落后的炼油工业技术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到1965年底,我国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大类产品产量达617万吨,自给率100%,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从此一去不返。

  国家级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五朵金花”,朵朵艳丽,而哪一朵不饱浸“花农”侯祥麟的汗水?

  随后,在侯祥麟的辛勤“浇灌”下,继“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乙烯裂解炉”等4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又横空出世,被誉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除了“种花”,实现国产化也是侯祥麟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

  事实上,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侯祥麟一直举双手赞成,即便身处“文革”,他也顶压支持。

  但引进决非照搬照抄,侯祥麟看重的是“拿来主义”。

  “那种你掏钱、人家给整套装置的‘交钥匙’工程,是落后的做法。”侯祥麟始终强调,“中国有一定基础,决不能满足于‘拿钥匙’!”在他看来,科研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石化工业发展的首要。

  侯祥麟的“国产化战役”打得如火如荼:

  ——“催化裂解”技术出炉,让世界科技界和石化工业界为之一振,国际权威石油化学家预言:这将为世界石化工业开辟一条新路。果然,这个在国内拿下多项大奖的新技术,很快在美、日和欧洲等国获得专利,并作为中国首套石化工业成套技术出口到泰国,完成了我国重大炼油工艺技术出口零的突破。

  ——加氢裂化、这项被国外大公司长期垄断的重要炼油技术,实现国内自主研发,第一套该技术装置于1994年建成投产。……

  科学要求创新,而创新源自联想。

  “下围棋时,你搁个子儿,好像没什么用,但后来就用上了,靠它赢了。”工作中,侯祥麟提倡要有意识地下几步“闲棋”,他称之为异想天开。

  “异想不一定能天开,但没有异想,肯定开不了天。”多年实践,侯祥麟自有一套创新之道:“暂时付出点代价,没准儿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战略之魂

  “用好一亿吨原油”,问鼎世界石油大会,促成中国工程院诞生

  古语云:众士易得,一将难求。“帅才”,更难上加难。

  功底深厚,高瞻远瞩,决断果敢——侯祥麟,便是科技界不可多得的“帅才”。

  把握大局,善驭全局,这位“科技帅才”在众多科学家眼中,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战略之魂”。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决策,其间很多都能找到侯祥麟的影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跨过了一亿吨大关。然而,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等关联企业,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等多家管理。

  “这些企业都以石油为原料,不搞综合利用,怎么得了?”目睹条块分割导致原油利用不合理,侯祥麟心急如焚:旧格局不打破,石油化工难谋大发展!

  受托中国科协,侯祥麟以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名义,主持百余人论证,写出《关于合理利用一亿吨原油的若干建议》,上报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此后,侯祥麟又与有关专家酝酿,将石油、化工、纺织三大领域合为一体。1981年,在他们的推动下,国务院批准将原来分属各部、各地的8家企业联合,组建上海高桥石化公司,首开资源整合风气之先。两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再出“重拳”,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由侯祥麟兼任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没有战略眼光,创新的方向就很可能偏离正轨。统一“长城”润滑油品牌、搞小包装转型,便足见侯祥麟的战略智慧。

  长城、海燕……曾是中国润滑油市场上的常见品牌。多年以前,侯祥麟就积极主张将中石化所有润滑油品牌统一到“长城”旗下,形成“拳头”,打“组合拳”。同时,他还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润滑油行业的发展走势,最早提出小包装产品战略,一举提升了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让中国石油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石油。”这是侯祥麟多年的夙愿。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侯祥麟心系祖国,目光却放眼全球。

  美国、日本、加拿大……从1979年起,身为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的侯祥麟便频频率团出访,与国外学术团体广结联谊。1983年,兼为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的侯祥麟,率团出席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第一次登台世界石油大会。

  在侯祥麟不懈的推动下,中国石油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稳健有力。但何时才能举办世界石油大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石油呢?侯祥麟深知,他仍需努力。

  十年耕耘,一朝收获。1993年,在侯祥麟的竭力争取下,中国申办大会喜获成功——4年后,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极大提高了中国石油业的国际地位。

  一个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前瞻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炼油工业能耗高、效率低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未能破解。时值全球性能源危机,油价直线上涨,形势尤为严峻。

  作为石油部副部长,侯祥麟审时度势,组织各路专家研究制定出《挖潜增效节能十项措施》,推至全国,使每炼1吨油的综合能耗由101万千卡降到80万千卡,6年节约燃料折合原油930万吨——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准因此跃升了一大步。

  然而,经济发展越快,能源承受压力就越重。节能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005年2月27日,春寒料峭。30多位工程院院士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热烈讨论。其动因,正源自侯祥麟向中国工程院提交的《节约型社会初步探讨》建议书。4天后,侯祥麟和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撰文在媒体上大声疾呼: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如今,看到这一问题举国重视,全民动员,侯祥麟倍感欣慰。

  作为战略科学家,侯祥麟的视野决不只盯着自己的本行,他更喜欢谋“大事”。中国工程院的诞生,便有其一功。

  早在1955年,侯祥麟便被选为第一批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即院士)。然而,与基础科学相比,很多人对技术科学知之甚少。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设有工程院,侯祥麟深感我国技术科学重视不够。

  于是,他联合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5位科学家共同向中央倡议: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专家为主的国家级学术机构。

  多次呼吁,各方努力。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侯祥麟也荣选首批院士和院士主席团成员。

  求实之风

  不讳言也曾头脑发热,当副总理面让人下不了台

  侯祥麟天生一个“认死理”。有人说,这也许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诀。

  的确如此。求学燕大时,他便初露端倪。

  一次,外教在讲微积分题时公式有误。侯祥麟当场指出,弄得她很狼狈。

  “我爱老师,更爱真理。”即便遭其报复,年轻气盛的侯祥麟也不肯认错。

  难得的是,这一“基因”,竟伴随了他一生。

  文革之初,任石科院副院长的侯祥麟对一位技术人员的论文十分推崇——“规范、严谨”,公开表扬,同时他批评有的人写文章“穿鞋戴帽”:

  “我们是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应该严谨务实,不要搞这些虚头。”“八小时内出了科学家,要全身心投入科研中去,时刻琢磨。”……作为一个当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老党员,侯祥麟始终认为,对党、对祖国的热爱,无需大吹大擂,而要深藏于心。

  不久,侯祥麟就被扣上一顶“只专不红”的大帽子,但他无怨无悔。

  到了文革中期,侯祥麟仍不“吸取教训”。

  石油部一些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技术干部,提出了炼油工业搞“十大会战”的目标,明显违背科学常识。

  “把炼塔放倒,横着装进山洞,实现所谓的战备要求。这不瞎闹吗?”侯祥麟心如明镜。

  然而,迫于形势,很多人不敢名言反对。上级指示,“十大会战”之争由他解决。

  上,还是撤?

  侯祥麟把各会战点负责人和一些技术人员开会商讨。

  “你们别怕,要撤也跟你们无关,我来负责。反正我挨的批多了,再多一次也无妨。”

  大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了下来……很多不合理项目由此下马。

  话不多,但从不说空话、套话——侯祥麟敢于直言。

  1985年,他陪康世恩副总理视察东北。有专家称:稠油的成本比稀油高不了多少,应多炼稠油。

  “不可能!”侯祥麟当即站出来:“这需要进一步调查。”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颇为尴尬。后来研究结论果真验证了他的判断:稠油成本竟比稀油高出一倍多。

  坚持真理的人,是勇敢的。对自己的“过失”,侯祥麟也并不讳言,对当年一些头脑发热,背离科学的做法,至今想起来还十分后悔。

  在工作上,鲜见侯祥麟发脾气,但依然有很多人怕他,“因为他可能会问得你心里发毛。”中科院院士李大东笑言,“你很难‘蒙’到他!”

  难“蒙”,得益于深入。

  实地考察,一定亲自爬上塔台;引用数据,一定反复核对出处;提出建议,一定经过深思熟虑……侯祥麟笃信,成功出于细节。

  上个世纪70年代,侯祥麟参加巴黎的仪器博览会时,一个活动支架引起了他的注意。虽说原理简单,但当时国内就没有,做实验时,垫烧瓶只能用砖头之类的杂物,极为不便。侯祥麟如获至宝,立即买了回来。

  求实之风,不光限于科研,对人的问题,侯祥麟同样如此。

  在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选时,一向重视基础研究的侯祥麟,竟推荐曾任兰化公司总经理等职的林华,让很多人颇感意外。

  “多吸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贡献大的人进来,不要光盯着学术论文和专著。”

  即便对朋友,侯祥麟的尺度也从无“误差”。

  有个和他私交不错的老教授,资历颇深,但指导的研究生成绩不佳,参评博士生导师时,作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化工评议组组长的侯祥麟,竟毫不犹豫地投了反对票。

  不违心、不迎合、只唯实,侯祥麟一生如是。

来源: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