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人民日报:炼油英雄侯祥麟的世纪人生 “炼”就一生报国情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记科技界的榜样、优秀共产党员侯祥麟院士(上)
人民网记者 盛若蔚
  2005年09月07日08:26
侯祥麟在家中查阅资料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一个科学家的命运,通常跟自己祖国的命运息息相联。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真理的追求,总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最大动力——题记

  青山隐隐,夕阳正浓。

  这是一个世纪老人的朴素襟怀,这是一位科学家的不悔追求,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

  百年沧桑,几多浮沉。他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昂首挺立时代潮头。

  新中国的石油化工技术史上,深深镌刻着一个大写的名字——侯祥麟。这位我国石化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把自己的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哺育他的伟大国家和民族,一生不变。

  重 托

  总理点题,老挂帅出征

  2003年5月25日,星期天。

  91岁的侯祥麟早早起来,等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温家宝总理轻车简从,来探望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科学家。

  这是温总理第二次登门拜访了。望着侯祥麟仍像5年前那样思路清晰、精神饱满,总理笑了。

  总理登门,还另有深意。

  2003年,国家将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此举事关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

  这是一项“盘家底”的活,难度可想而知。

  谁来主持?总理第一个想到了侯祥麟。

  “您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您能够参加这项工作。”拉着侯祥麟的手,温总理说:“但考虑到您已年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温总理的话,让侯祥麟如沐春风,深为感奋,思绪不由地划向了46年前……1957年,侯祥麟参与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那可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性工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46年弹指一挥。雄关漫道,今又从头——历史的重任再次降临。

  望着温总理殷切的眼神,侯祥麟郑重地点了点头。

  老夫聊发少年狂,不待扬鞭自奋蹄。第二天,侯祥麟便出席了温总理召集的国务院办公会议——战略研究正式启动。

  在有关部委和石油化工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侯祥麟等30位院士、86名学者,组成7个专题组,开始搞可行性研究。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调研,他们科学分析了我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及供需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原则、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课题组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科研成果,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次研究集中和反映了科学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意见。这种集成研究方式是一个创举,是科学民主决策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实践。”

  总理的肯定让课题组全体成员群情振奋,可有谁能体会到此时侯祥麟内心深处的痛楚?

  2004年4月,侯祥麟的老伴不幸身染重疾,病情急转而下。6月25日,已处弥留之际。

  当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集国务院办公会议,听取课题组的汇报。作为课题负责人,侯祥麟将要做重点发言,他怎能不去?

  会上,温总理侧身倾听,把亲切的目光投向这位慈祥的老人。

  侯祥麟抖搂精神,字斟句酌,从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客观分析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5分钟的发言,赢得了温总理和与会者的高度赞扬。

  一副瘦弱的身躯,竟能支撑起一个大国的战略!

  然而,等侯祥麟开完会赶到医院时,妻子已深度昏迷,不能开口。当天下午,与他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伴“走”了,给这位92岁的老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可没过多久,侯祥麟又紧急将课题组成员召集来。“课题组只研究到2020年,而我国油气资源供应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2020年到2040年之间,我们要考虑到2050年该怎么办?……”

  屋里的空气一瞬间凝固起来,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

  “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在这么短时间内从失去至亲的巨痛中走出来,思考祖国的未来,这是何等的意志和勇气?”课题组成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感慨万千。

  如今,每天上午9时,北京六铺坑的中石油大楼前,总会驶来一辆黑色轿车。从车上下来的老人清瘦矍铄,步伐稳健,热情地与周围的人打招呼……

  当别的老人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时,身兼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高级顾问的侯祥麟仍照常上班,“我这个顾问,是既顾又问。”

  “您老干吗不在家好好享清福呀?”关心他的人没少劝。

  “作为一个人,一个共产党员,总要做点事吧!”这个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总这么回答。

  岂止是“做点事”?侯祥麟做的事,从来都是大手笔!

  “科学家的真正快乐在于创新与奉献。”侯祥麟常说,“一个工作搞成功了,我当然很高兴。但它对祖国、对人类有没有贡献?这更重要。如果有,我就更高兴了。”

  一生襟报,唯此为大。

  “能够见证历史,并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参与其中,是我的幸运。”侯祥麟淡淡地说。

  追 梦

  胸怀理想,留学美国

  “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日本投降。”93岁的侯祥麟精神饱满,忆及60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依旧心潮起伏。

  出生辛亥,启蒙“五四”,求学战乱……从他睁眼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起,苦难便从未间断。幼年的侯祥麟,眼里充满了灰色。

  残酷的现实让他渐渐明白一个道理:国弱人欺狼口羊!列强的野蛮侵略、残暴压迫,培养了他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愫;社会的不公、民众的苦难,激发起他寻找真理的执着热情。造化神奇。一堂化学课,竟会改变侯祥麟的一生。

  “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能量,如能释放出来将会产生巨大威力。”中学老师的话让他异常兴奋,终日畅想着将来去搞原子能研究,狠狠打击帝国主义。

  “一时的幻想,却让我迷上了化学,并终生以此为业。”70多年前的机缘巧合,使侯祥麟从此踏上科学救国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让苦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的侯祥麟再也静坐不住。国家存亡、民族大义,深深敲打着一颗年轻的心:国难不赴,枉为丈夫!

  奔走街头散发传单,山海关前慰问将士……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侯祥麟像一朵翻腾的浪花,激涌向前。

  然而,国民政府的一再退让,让侯祥麟彻底失望。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侯祥麟苦苦思索。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英文版的《资本论》……大学四年,除了修研专业,侯祥麟不断从进步书刊中汲获养分,如饥似渴。

  “当时,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终生信仰,不曾动摇。”多年以后,侯祥麟仍庆幸及时找到了人生的“领航灯”。

  一位江西籍同学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描述,让侯祥麟激动不已;而外国杂志中有关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更让他对共产党人由衷敬佩——他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一丝曙光。

  “七七事变”,上海沦陷。对照时局,侯祥麟越来越感到,“时下之中国,更需要来一次剧烈的社会意义的‘化学反应’,而反应的‘催化剂’就是马列主义。”

  辗转长沙,侯祥麟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红色”便成为他世纪人生的厚重底色。

  离桃源,经泸州,走纳溪——侯祥麟一路跋涉大西南。为便于工作,组织两次安排他加入国民党做地下工作,侯祥麟欣然应允。

  时逢战乱,沿海遭日军封锁,中国军队汽油奇缺,情势万分危急。侯祥麟急国之所急,毅然投入油品研制的大军。

  无油可炼,他就从菜籽油里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燃料不足,他便设计出精馏塔,从白酒中提炼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一腔热血一腔爱。

  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高瞻远瞩,拟派遣一批技术干部赴海外深造,为建设新中国积极准备。

  组织的需要便是行动的指南。1945年,侯祥麟远渡重洋,负笈美国,而一同他带到异邦的,还有艰巨的红色使命。

  硕士毕业、攻读博士,筹办读书会、建进步社团,侯祥麟的留学生活不但学业激进,而且社会工作成效斐然:宣传解放战争胜利,介绍中共建国方略,争取旅美学人支持,动员回国投身建设……侯祥麟发起成立的“留美科协”很快在美国30多个城市建立分会,800多名会员中先后有300多人回国,且大数成为各学科的开拓者、带头人。

  “他是我们的引路人。”当年受侯祥麟感召回国的中科院院士陈能宽,如今也已年入耄耋,“‘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虽身处异乡,但那颗火热的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谢绝上司的好心挽留,1950年5月,38岁的侯祥麟启程回国,而此时距离他离开故土时已5载有余。

  争 气

  炼油英雄,功泽“神舟”

  石油,工业的“血液”。解放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环视国内,仅有的玉门等几个小油矿,年产石油只十几万吨之微。

  放眼国际,西方的禁运,使国内油品缺口极大,航空油品完全依赖苏联,导弹、原子弹等国防高科技项目的专用油品更是一片空白。

  身为主抓炼油科技工作的“舵手”,侯祥麟焦虑万分,恨不得把自己血管里滚烫的鲜血变成石油,输给“贫血”的祖国母亲。

  众多难题,错综复杂。最亟需解决的,当数航空煤油的国产化。

  当时,中国飞机所用航空煤油一直靠进口。石油部曾组织试产,但飞机试飞时均出现发动机火焰筒严重烧蚀现象。

  行内人都知道,火焰筒烧蚀意味着什么。“烧蚀严重,将会使火焰筒爆裂,导致机毁人亡。”侯祥麟很清楚这一点。

  屋漏偏逢连阴雨。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中国飞机即将面临飞不起来的危急局面。

  党中央对此高度关切。

  “搞不出航空煤油,我们过天安门都得低着头啊!”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终日眉头紧锁。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来,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余秋里给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军令如山。

  架机器,测数据,作对比,侯祥麟亲领6个研究室的科技精英日夜苦干。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无数次挫折、失败,无数次分析、总结。

  是油料有问题,还是火焰筒质量不过关?

  用苏制火焰筒作试验,结果亦然;请苏联军工研究所做样品试验,仍无济于事。

  攻关,似乎陷入了怪圈,迷失方向,无法自拔。

  “没准是油料的成分太纯净了?”一个大胆的逆向思维猛然滑过,让侯祥麟等人灵感突现,“不妨加点‘杂质’试试!”

  奇迹出现了:燃烧后火焰筒内壁不再出现烧蚀留下的坑坑点点。薄薄的“窗户纸”一经捅破——天堑变通途!

  随着“33号添加剂”的加入,合格的国产航空煤油终于成功“分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59年,为确保原子弹、导弹和新型喷气飞机的研制成功,多种特殊润滑油的研制任务,再一次横亘在侯祥麟面前。这不是一项普通的课题。高温安定性、低温流动性,耐高真空、高转速、强氧化……一系列超高性能指标要求,听听都犯晕。

  资料贫乏,技术薄弱,设备短缺。

  “你们的炼油是‘小茶壶’,搞不出什么名堂!”外国专家的嘲讽更让侯祥麟倍感侮辱。

  “我就不信搞不出中国自己的‘争气油’!”

  三年自然灾害,让科研人员个个面黄肌瘦。即便如此,侯祥麟照旧带领大家,建厂房、查资料、剖样品,平地起家。

  这是一场无烟的战斗。有人牙齿脱落,有人脚趾烧断,更多人白血球骤减……

  顾不上化学中毒,顾不上爆炸危险,侯祥麟团队攻坚克难,闯过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全部试制成功,一举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而时间仅仅过了一年。

  虽然,在中国“两弹一星”辉煌的元勋簿上,人们无法找到像侯祥麟这样石油科技专家的名字,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在英武的“战鹰”展翅翱翔时,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里,在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的呼啸声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卫星之上,无不凝结着侯祥麟与战友们的点点心血。

  如今,侯祥麟等老一辈专家培养的技术骨干,已将新一代特种润滑油产品应用到“神舟”五号和即将升空的“神舟”六号飞船上——为祖国再立新功!

来源: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