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科技界的榜样——记侯祥麟院士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回望过去,我和中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能够见证历史,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参与其中,是我的幸运。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为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欣欣向荣而激动,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已年近九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庆幸自己仍然拥有比较健康的状态,目力、听力和脑力尚好,还能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成为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

——摘自《我与石油有缘——侯祥麟自述》
 

2004年6月2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召集国务院办公会议,第二次听取中国工程院主持的“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汇报。
温总理侧身倾听,把亲切的目光转向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就是已经92岁高龄的侯祥麟院士。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侯祥麟院士抖擞精神,支撑起瘦小的身体,字斟句酌,从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受到了温总理和与会者的赞扬。
“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计划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发展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就在同一天下午,与侯祥麟院士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伴李秀珍女士不幸与世长辞。
2004年6月25日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们不禁又一次把目光转向侯祥麟院士,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

自小立下报国志 一生拼搏践誓言

  侯祥麟院士算得上一位世纪老人,诞生于那个战乱频仍的旧中国。他的身上,浓缩着我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到繁荣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精华。他的一生,见证并亲身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民主与民族独立、争取富强与现代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最艰难的阶段与最壮丽的篇章。他至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个人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联,对共产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念。他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对国家与民族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民科学家的典型代表。
侯老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年轻时目睹了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使他从小立志勤奋学习,为改变国家面貌不懈努力。他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就渐渐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1937年表达了入党愿望,并于193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一生奉献给党,把毕生知识奉献给祖国,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最高追求

侯老是抗战期间留学美国的化工学博士,是我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奠基人,是石油部的老一辈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多项学科研究的带头人,为“两弹一星”领导研制了特殊润滑材料,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他热心多种社会公益活动,还组织建立了自己的基金,奖励青年石油科技人员,影响深远。今年,侯老已经93岁了,他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每天仍坚持工作。老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侯老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置于个人命运之上。当他还是个少年时,就同进步师生一道上街游行,抗议英、日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蹂躏。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了学生会组织的到南京政府请愿以及为前线将士募捐等活动。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工作,在那里大量阅读了马列著作(英文版),从英文报刊上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定了寻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上海沦陷后,他辗转到长沙,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委派,在西南从事煤和植物油炼制液体燃料工作。
抗战胜利前夕,受党组织委派,参加了自费留美考试,于1944年留学美国,在那里参加、组织了爱国留学生的社团活动,并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成功动员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

战略眼光看世界 谋篇布局有前瞻

战略科学家匮乏,为当前我国科技界所普遍忧虑。没有战略眼光、不具备前瞻能力,创新的方向就有可能偏离正轨,欲速不达,或陷入简单重复。这样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形成巨大反差。认真解读侯祥麟院士的一生,可以了解战略眼光和前瞻能力是如何炼就的,可以解答在培养年轻一代战略科学家的过程中,在教育模式、创新环境等诸多方面又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
1950年秋,侯祥麟回到了祖国。先在清华大学任教,后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从事研究工作。1955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石油工业部,侯祥麟被任命为技术司副司长,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为新中国石油化工事业不懈追求的历程。
1959年以后,前苏联逐渐减少以至停止了对我国军需油料及发展两弹所需特种润滑材料的出口,而从其他国家进口也绝无可能。于是,如何使石油产品迅速立足于国内生产成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作为我国炼油科技的奠基人,侯祥麟参与了炼油科技立足国内这一方向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地突破了国外封锁,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炼油科技的成长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五朵金花”、航煤等都是突破国外封锁的代表性成果。这期间,他参加了由国务院组织、600名科学家参与的《1956—1967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筹划组织了石油科研机构的建立;组织领导了炼油科研工作等。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他组织科研攻关,解决了国产喷气燃料对镍铬合金火焰筒烧蚀的关键问题,国产航空煤油于1965年获国家新产品成果一等奖,其基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为了满足中国发展原子弹、导弹、卫星和新型喷气飞机的需要,他领导研制出多种特殊润滑材料。他还领导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使中国炼油技术在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70年代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排干扰,狠抓科研管理,组织领导了多金属重整、提升管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减粘、溶剂脱沥青、维生素二步发酵、顺丁橡胶、高档润滑油等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多项成果。70年代后期,就如何用好一亿吨石油,组织专家调查研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的报告。
作为全国政协三届常委,他参与了科研体制改革的多项调研和提案准备。80年代初,他参与了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的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上海高桥会议,那次会议成立了上海高桥石化公司。随后,他又参加了由石油、化工、纺织三部分离出来的石油化工企业重组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筹建。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时,侯祥麟被聘为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1985年任常务副主任。1993年被聘为中国石化总公司高级顾问。1996年,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级顾问。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学会。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科技已成为一门独立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经石油部两位副部长侯祥麟和闵豫积极酝酿,成立了中国石油学会。
他为争取世界石油大会在中国召开作了不懈努力,终于申办和举办成功。1983年8月底,侯祥麟以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的名义,率中国代表团赴英国伦敦出席了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第一次参加世界石油大会。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申办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获得成功。1994年在挪威举行的第十四届大会上,侯祥麟代表中国国家委员会接过了世界石油大会会旗。1997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极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
侯祥麟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在工作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工程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感设立工程科技最高咨询学术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和师昌绪、张维、张光斗、王大珩、罗沛霖5位科学家共同发起,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矢志薪火传承 心系祖国未来

一生为祖国石油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就是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寻找可持续的能源基础。这样的追求使侯祥麟院士对年轻人才的奖励与提携变得自然而然;而基金犹如火种,是薪火传承的重要途径。侯祥麟院士心系未来,在基金事业上不遗余力,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对民族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
侯祥麟院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届委员;1986年中国科协成立振华基金会(今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他是副理事长之一。
目前,由侯祥麟院士主持的有3个专项基金:
一是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该基金是新加坡华人李成智先生资助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的设立,促进了中国国际象棋水平的提高。侯祥麟院士任该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是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成立于1994年,该基金的设立,对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普教育和科技馆事业,优化社会科技教育环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侯祥麟院士任会长。
三是侯祥麟基金。1996年10月17日,侯祥麟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元。侯祥麟院士捐出50万元,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设立了“侯祥麟基金”,旨在激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炼油与石化专业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尽快成长,早日为国家做出贡献。“侯祥麟基金奖”自1997年开始,至今已颁发7次,共奖励227人,其中本科生118人、硕士65人、博士25人、博士后6人、青年科技人员13人。目前,“侯祥麟基金”已增加到800万元。

耄耋之年当大任 再挑重担为国家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学术界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术浮躁现象是其中之一。作为社会公正与社会良知的载体,学术界的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关注。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操守,每个知识分子都面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严峻挑战。侯祥麟院士以91岁高龄挂帅“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崇高人格与道德风范,为整个学术界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2003年,侯祥麟院士已经91岁高龄。这年4月,“非典”在北京城肆虐。5月25日一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两院院士侯祥麟同志家里,给老科学家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慰问。
温总理说,国家将要启动“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侯老在科技界德高望重,具有公认的权威影响,我十分希望侯老能够参加这一工作,但是考虑到您已逾九十高龄,我又于心不忍。
总理的话让侯老深为感动,他欣然接受了总理的嘱托,并于次日出席了温总理召集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高级顾问,多年来侯老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2003年5月以后,侯祥麟院士把精力更多地投入了总理交给的任务。
2004年4月,他的夫人、比他年轻18岁的李秀珍女士不幸身染重病,病情急转直下,6月25日,已处于弥留时刻。这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召开办公会议,听取“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的汇报,侯老准时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点发言。谁能想到他正处于人生最大的不幸时刻?就在这天下午,他的夫人因癌症不治去世。
侯老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的坚强和崇高的品质,让每个人为之动容。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