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地球脉搏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据湖南日报4月22日报道 他是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人们称他为“把握地球脉搏的人”。
他将人们认为已经枯竭的“空矿”,“变”成储存40亿吨金矿石的“金矿”;他用钻研地球的精神自学书法,将其演绎得潇洒自如;他倡导科普,“大手”拉起无数“小手”,在许多青少年心里画下科学的“根”。他对地球的探索从未止步,从广袤的陆地,到深邃的海洋,他在他的地球物理国度里,任想象力自由飞翔——
年近八旬的何继善,长相儒雅,依然风度翩翩;作为工科教授,写起嵌名诗联,文思泉涌,笔走龙蛇,颇有文人风范。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发明家。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曾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
4月13日,记者在中南大学采访,说起何继善院士,大家都说,他是地球上的“全能”人。
“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只有万分之一”
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关注地球这个目前人类唯一赖以生存和栖息的星球,理解“珍惜地球资源”的深意,何继善自有独特的见地。他说,珍惜地球资源,应该建立在了解地球的基础上。对地球,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但是,熟知并非真知,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公里,人类对地球的了解,比较清楚的不过几十米深,有时候为了了解矿产资源,也打过一些几百上千米的钻孔,但即使是超深钻,也就一万多米。而且,钻孔探测只不过是“一孔之见”,常常失之偏颇。“相对地球半径来说,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只有万分之一。”
“我从事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好比给地球‘做CT’,希望对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十年来,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盐碱滩,何继善就是运用他特有的各种探测法和仪器获取相关信息数据,从而判断我们脚踩的大地底下,是否储藏石油、矿产之类的宝藏,是否暗含管涌、水害这样的危险。78岁的何老精神矍铄,也正是源于无数次踏进他在野外的各个“大自然实验室”。
地球物理学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如电法、磁法、人工地震等,捕获被测物体反馈回来的信息,寻找各种矿产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运用“双频激电法”及系列仪器创造了数以百亿计的矿产财富之后,何继善就一直致力于对地球的深度探测。他说,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而且需要开发深部的矿产资源。
他新发明的广域电磁法、伪随机信号电法等大深度电法勘探,其探测深度深达地下五六公里,用以探测分布于地下4公里以下的火山岩油藏等特殊岩性油藏,能克服一般可控源电磁法的局限;用以探测煤矿的地下水空区的分布,提前加以工程治理,就能有效避免透水等事故的发生。4年前,这一方法已在淮南煤矿大显神威。而最让何继善津津乐道的,是现在他对湖南丰富页岩气资源的探测。湖南省页岩气的地质资源量为1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近2万亿立方米。
我国除了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更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他又将目光从陆地转向广阔的大海。“海洋资源太丰富了,海洋石油是陆地的一倍。”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第一届海洋专家组成员,他将电磁法引入海洋勘探领域,《海洋电磁法》一书即将付梓出版,里面就将所有能进行海洋勘探的电磁法搜罗其中,当中有很多先进的方法,还有待后人去进行现实的验证。
住院也能帮病友搞出发明
在何继善的实验室,一台台老式收音机大小的探测仪器,整整齐齐摆放在玻璃柜里。其中一台名为“磁激生骨仪”的仪器很是另类。何继善说,这是他生病住院的时候,意外想到的发明。1981年,他因患颈椎病在长沙366医院(现为长沙武警医院)住院,当时医院里还住了很多骨折患者。有一天,医生拿来一篇英文文章和他讨论,文章里面提到,利用磁场可以治疗骨折。他当场就说,回去以后要做一台仪器过来。这个随口说说的仪器,很快变成现实中的磁激生骨仪。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骨折后,通过磁激生骨仪的磁场激发,骨心愈合时间缩短了一半。这个仪器还获得了武警总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这正是典型的何氏风格:做仪器,为的是实现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原理。
1998年,何继善在巴西进行学术访问时,在电视上看到国内洪水肆虐,心痛不已。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导致溃堤的“第一杀手”。当时在国内,管涌探测几乎全靠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效率低,危险性大,结果也不精确。他跟同行的省科技厅厅长说:“回去以后我要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艰难的攻关,他创立了一套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全新理论——“流场法”理论,并由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1998年11月,他得知浏阳株树桥水库严重漏水,水位为海拔162米的株树桥水库,如同高悬在长沙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他就带着几个助手,火速赶到株树桥水库搞测量。1999年元旦,大雪飘飞,他们仍在水库的船上探测。结果,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的“处女秀”非常成功,很快找到渗漏点。此后,这套仪器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国准确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个水库大坝渗漏点。
现在,何继善的发明仍然不断,无人直升机上的抗干扰磁力仪,克服了地球电磁感应的大深度激电仪,都是何继善想到了就要去做出来的新发明,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再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
“创新应该深入社会的骨髓”
对于记者在采访前就提出的为本报“人物”版题词的请求,还没商量内容呢,他早已提笔写下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在何继善看来,这最能体现湖南人的精神。他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式蒸汽机发明之前,英国政府就十分鼓励创新,甚至将提倡发明的告示贴到了监狱里。瓦特式蒸汽机的出现,正是得益于这样一种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创新型湖南建设好,创新应该深入社会的骨髓。”
“比如盖一栋楼,不仅总工程师、设计师需要创新,现场施工的人,也需要创新,看如何缩短工期,又能提高质量。”
对于自己的团队,何继善也总是鼓励他们去研究新的东西。很长一段时间,何继善与他的团队进行野外探测时,是用光纤连接来保证几十上百台仪器的数据传输,相当麻烦。何继善就要求他的实验室作改进,从第一代的光纤传输,改进到无线传输,再到最新一代的智能化自动记录。而这样的不断改进,做仪器的公司是想不到的。
他担任省科协主席期间,在他的推动下,湖南选手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连续几年进入前三名。
“大手”爱牵“小手”
“大材”更有大用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连任三届的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还热衷于给孩子们搞科普讲座。人们说他“大材小用”,他却认为是件挺赚的事。“小孩子,他是一张白纸啊,如果我讲的东西,能够在上面‘画’一个根,将来能发芽,开花,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现在不是流行‘大手’牵‘小手’嘛。”何继善至今记得,自己小时候听到老师不经意一句话,却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现在只要对方提要求,只要自己有时间,这样的科普讲座他觉得多多益善。他的科普足迹更是遍及湘西、湘南等很多边远山区,在许多青少年的心里,“画”下了科学的“根”。
不过,他“大材大用”的时候更多。1990年,何继善在湘西参加省地质学会的研讨会,得知当地的湘西金矿已经“矿空人要走”,大家认为这个矿开采到了700多米深,没什么好开采的了。何继善带着助手前去探矿,运用他的双频激电等理论,成功探明矿区深部还有40亿吨金矿石。一个“空矿”瞬间变成真正的“金矿”。如今,更名为“辰州矿业”的湘西金矿已经成功上市,风生水起。
页岩气,蕴藏在致密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世界能源的“新宠”。美国对它的利用,10年时间增长了将近14倍,2011年产量达1720亿立方米,大大超过我国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总产量。在论证页岩气在湖南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后,站在科学前沿的何继善,从2009年开始,便大力倡导对页岩气的开发,并提出了“气化湖南”的口号。湖南现在每年消耗的12亿立方米天然气全靠外输,“湖南可开采的2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是个什么概念?我们算一算能用多久?即使用气量再增加几倍,那也超过几百年!”说到这儿,他的手拍打着办公桌,一直平和的语气忽然提高了几度。
“湖南开发页岩气,就能改变湖南的能源格局;中国开发页岩气,就能改变中国的能源格局。”让何继善感到欣慰的是,在湘西等贫困地区有大量页岩气分布,一旦启动页岩气开发,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将得以改变。目前,页岩气开发已写进了湖南省政府的工作报告。
“自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就在采访之际,几个学生走进会议室,原来是学校的“和谐中南基金”要搞慈善拍卖助学,来向何继善求墨宝,对这个助学机构,何继善每年都会无偿提供墨宝。
何继善长于书法,风骨中蕴含柔美。他的工作人员颇为头痛地告诉记者,9月份,他要去香港参加一次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社长早下了任务,让他写10幅字带过去,从规格、字体,到内容,幅幅要有变化。每天都如此繁忙的何院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写出来。不用说,在这样的聚会上,院士们也会大秀才艺,琴棋书画,样样了得,又岂能少得了他身为院士书画社副社长的风采。
读何继善的研究生,都能享受一项福利,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后,会得到一幅由何继善亲自构思题写的嵌名联。如此功底了得,记者自然也想验证一番,来到已铺开笔墨纸砚的书桌,记者递过名片,不到一分钟,他已经挥毫泼墨了,原本平凡无奇的名字,经他构思嵌名,顿时变得意味深长——
“银汉当空天万象,艳阳高照气千重”;
“慧海遨游人添智,英华奋发业专精”;
“立马昆仑言壮志,亮展心胸照长虹”……
很快,一幅幅汪洋恣肆的书法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何继善说,他写字喜欢表达潇洒飘逸的感觉,但问及他最喜欢哪位诗人时,却是具有现实观照精神的杜甫。
“如果有高人指点,我会进步得快一些。”何继善的书法全靠自学,中南大学“地学楼”那隽秀的题跋,就出自他的笔下。
自学是何继善的强项。如今已能翻译英文原著,说得一口流利英语的他,1984年在美国用英语作报告时,还“说得结结巴巴的”,回来后,他就开始自学英语口语。在他看来,自学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学校里教的东西,“其实只是入了门而已”。
人物小档案
何继善,湖南浏阳人,1934年9月出生。著名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提出的“双频激电理论”以及研制的双频激电仪,为国际首创,运用这一成果为我国探明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