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记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院士

来源:新华网(新华军事)   发表时间:2012-05-04

[ 字号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4/27/c_123045594.htm

有人说,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是勇于直面挑战的人。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和全军“十二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始终在科研创新之路上迎接挑战,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世界战创伤医学研究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严重创(战、烧)伤的救治一直是军事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和平时期对平民造成伤害的重要损伤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研究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关系为代表的现代创伤修复研究,已在国外悄然兴起。那时,付小兵只是就读于第三军医大学创伤急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他敏锐地意识到,深入研究这一关系,有可能从分子与基因水平真正揭示创伤修复的奥秘。为此,他先后4次奔赴边境作战前线进行战伤实地考察。

通过对2000余例战伤资料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及动物实验,他发现正常组织与失活组织对光的反射在某特定波长段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组织活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根据这一发现,他研究发明了用于创伤与外科领域的“滤色清创眼镜”,使外科医生即便在野战条件下,也能比较快速而准确地判定出组织损伤范围,提高清创质量,大大缩短伤员康复时间。他还总结出高速枪弹伤伤道周围不同区域组织活力的变化规律,为战创伤早期清创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1年,刚30岁出头的付小兵就编著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有关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专著《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军和我国创(战、烧)伤救治医学研究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不久,付小兵通过对实验动物和临床病例进行系统研究与动态观察,在国内外首次发现急性创伤导致组织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减少现象,揭示了生长因子促抑创伤修复的机理,为外源性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系列研究成果在第一届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与创伤愈合学会联合会议上报告后,西班牙国家外科研究学会聘他为第一位中国籍会员,并吸收他为“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会员。

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了用生长因子防治内脏损伤和促进损伤器官修复的研究,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1994年4月,付小兵登上在日本召开的第94届外科学术会议讲台,报告了这项全新的研究成果。国际权威专家评价:该成果“为人们从分子生物学领域促进受损内脏主动修复开辟了一条有希望的新途径”。

2001年9月,在英国卡的夫举行的第11届欧洲组织修复学术2012年04月27日会议上,付小兵作为特邀科学家应邀在大会上报告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表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于挑战“不可能”

付小兵又瞄上了“严重烧伤患者后期不能出汗”这道国际上久攻不破的难题。

他与盛志勇院士率领的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系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那是2000年的一天,学生请他看实验后的片子,他猛然发现,在不应该出现干细胞染色的地方,竟然出现了干细胞!付小兵思想火花频闪,认定这说明老细胞可以“返祖”为干细胞。2001年,他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报告了在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

在当时,这是医学界公认的“不可能”,专家们对这一生物学现象的质疑纷沓而来。但他就敢于挑战这“不可能”。经过系列研究,他确证其存在并搞清了发生机制,阐明了这一现象对皮肤及其汗腺再生的重要意义。2006年以来,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被国际上相关的研究结果所佐证。

在此基础上,付小兵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利用细胞分化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进一步将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转变成为汗腺样细胞,并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通过20余例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及部分病例3年以上的随访,他所建立的方法不仅能够在人体切除瘢痕的创面再生出具有汗腺样结构的组织,而且还具有类似正常人分泌汗液的功能。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国际上汗腺再生的难题,为解决严重创烧伤病人后期不能出汗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的治疗方法,被国际同行在专题评论中称之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200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创伤愈合大会上,付小兵因“在组织修复和再生领域的重要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对临床治疗的推动作用”,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他成为获得此奖项唯一的华人学者。

坚持才能攀登科研的峰顶

付小兵说:“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原创性的发现,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应用于实践、造福于患者,也是没有出路的。”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多以及各种创伤导致创面的增多,使得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另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付小兵率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

通过对3万余名外科住院病人中580个典型溃疡创面进行研究,付小兵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系统阐明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机制,建立了新的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冲击”疗法。经采用“冲击”疗法进行治疗,100余例用其他方法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创面患者,全部得到愈合。这一成果为未来战伤以及平时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获2001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率领课题组,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创伤修复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该项成果使我国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2~4天,同时使难以治愈的慢性创面愈合率由84%上升至94%,较国际同期报告有显著提高。

作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小兵始终把如何提高我国创伤医学的整体水平、加强各种意外伤害的防控和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与伤残率当作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他先后作为发起人和牵头人,分别就加强创伤意外伤害的防控以及加强各种难治性创面治疗专科的建设等,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这些工作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创伤医学相关研究以及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说:“生活和科研都像爬山。有人爬到了6000米,有人爬到了8000米。我希望自己坚持下去,攀登最高峰。”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