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追思潘家铮院士:中国科幻大星陨落

来源:科学网   发表时间:2012-07-26

【 字号   】

 

    一颗情系三峡大坝的伟大心脏停止跳动了,一个时时翱翔于幻想世界的大脑休息了。

    7月13日傍晚,突然收到《科技日报》记者尹传红发来的手机短信,告之潘家铮先生辞世的消息,不禁悲从心来。虽然前不久两院院士会议期间,媒体报道了潘老因病住院未能出席会议的消息,但是绝对想不到生命如此无奈,一切来得太快了……

    我结识潘家铮先生,说起来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科学普及出版社供职,有幸看到他的科幻小说,于是多方打听,与他取得联系,征得潘老首肯,1997年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集《偷脑的贼》。潘老来函嘱我写一篇序,我深知没有这样的资格,推辞再三,盛情难却,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从此,也就时有书信往来。

    《偷脑的贼》出版不久,有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约我和潘老去做一个读书节目,谈《偷脑的贼》。我到复兴门的广电部大楼传达室登记,刚好遇见潘老乘车而来。那是第一次见面,印象很深。

    潘老身材不高,西服领带,人极斯文,又极清爽,和颜悦色,说话声调不高,带有绍兴口音。他告诉我他的眼睛视力不太好,又问我在电台讲什么呢,我说我也不清楚。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警卫森严的演播室,在那长长的通道,不时有荷枪的军人守卫着。不过与这番戒备森严的气氛相比,那位年轻的编辑似乎对我们的现场演播毫无戒心,既不向我们交代该讲些什么,也不问问我们会讲什么,我当时心里就觉得很是“科幻”。

    《偷脑的贼》以后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1999年8月),我也是该丛书编委会成员,在审定入选书目时极力推荐。该书后来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和(2001年度)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在这之后,我曾数次向潘老索稿,每次都得到他的热心支持。1997年9月,我为海燕出版社主编一套“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精品”系列丛书(共10册),潘老收到我的约稿信后,很快于9月18日回复,信中写道:

    “顷接15日大函,敬悉一切。承邀我自选若干科幻作品,以供《大系》选用,甚感盛意。我虽喜涂抹,然仅为散兵游勇,并无中长篇著作,只出过一本短篇集及若干零星作品。兹遵嘱选了数篇填报寄奉,如您认为不妥并望代改。具体稿件在得您首肯后即寄奉。

    “近年来我在业余又陆续写成十余篇科幻短篇,可以再次结集,拟取名为‘鬼丈夫’,曾与xx科技出版社联系,但条件较苛,非老九能承受,为此特转询您,未知‘科普’能考虑否?为减少出版社风险,我愿设法资助一些经费,或包购若干册(大致以万元为度)。现附奉《鬼丈夫》目录一纸,供参阅,并祈赐复。

    “目前科幻创作颇呈蓬勃之势,令人欣慰。您兼编兼著,且尽力呼吁,其功不浅。科幻作品中似偏重于星际旅行、时间倒流等内容,拙作稍有不同,较接近实际,但幻想成分可能较弱,亦算是百花园中一小草而已。”

    这封信中,潘老曾就他的作品特色作了简要而明确的表述,“拙作稍有不同,较接近实际”,并自谦只不过是“百花园中一小草”,但是,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正是他的作品独具个性的风格。

    这些年,我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持科学文艺委员会期间,做的为数不多的工作,其中之一是推介潘老的科幻小说。我曾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编辑室主任王洪涛建言,建议出一套潘家铮作品的少年版,我的建议遂被采纳。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隆重推出4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即《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由于他们精心运作,这套丛书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出版社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政府出版奖和2011年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科幻小说获政府出版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意义十分重大。我和科幻界朋友也分享了快乐。

    潘家铮先生的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小说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行文风格:

    首先,潘家铮的科幻小说对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品中涉及的科学技术既力求准确,同时又赋予广阔的想象空间;科学性十分严谨,但又不乏超前的构想,对于启发青少年和广大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位科技专家,潘家铮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既可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反过来也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科学技术是否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问题上,潘家铮非常清醒,观点鲜明。他指出:“现在已能看得很清楚,科技发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核能既可发电,又可做原子弹。当今世界上‘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斗争在激化。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名利,什么不道德甚至谋财害命的事都会干。如果科学家也抱这么个人生观,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又希望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后能引起些反思。”

    潘家铮正是通过他的小说,以辩证的思维,艺术地展示了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本相,提醒人们对科技发展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保持警惕。这是一位科学家的良知,是高屋建瓴地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警告。

    潘家铮先生是两院院士、国际公认的水电工程专家,也是国内唯一的具有院士身份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作为一位在科技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潘家铮的科幻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风格。他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看他的作品就像听老爷爷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连科学构思的铺陈也似乎信手拈来,不费力气,这恰恰反映了作者驾驭科学技术的能力,因而收到驾轻就熟、画龙点睛之妙。十多年前第一次拜读他的作品,对他的风格印象极深。不论是小说的背景、人物,还是情节的构思,都是中国化的。他将一种严肃健康、妙趣横生、充满智慧和科学魅力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读来十分亲切。

    当然,中国科幻界特别感谢潘老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支持。他的加盟科幻小说创作,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几经磨难的中国科幻无声的支援。坦率地说,这些年来,随着潘家铮科幻小说的出版,屡屡获得各种奖励,一个出人意料的效果是对科幻小说的无端刁难和攻击渐渐销声匿迹了。

    过去中国的科幻文坛,如闹鬼的老房子,由于潘家铮的出现,来了打鬼的钟馗,如今安静多了,创作环境也趋于正常。潘老的榜样力量,必将带动更多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关心支持中国科幻小说,推动创作的繁荣。

    正是如此,潘老的离去,不仅是中国工程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科幻界的巨大损失。

    潘老,永远怀念您。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