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两院院士夫妻的敦煌情缘 邂逅“敦煌女儿”

来源:二局   发表时间:2012-08-23

【 字号   】

    转自:新华网(新华教育) 记者:徐啸寒 时间:2012-08-04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

    武汉大学的专家们,从上个世纪就与敦煌结缘。两院院士李德仁和妻子朱宜萱教授等人,设计并实施利用测绘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复原再造,要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

    7月28日,记者随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帆一行5人,来到莫高窟。这是该校领衔的国家973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获批后,项目组首次到莫高窟进行精密扫描测量(如图)。

    位于茫茫戈壁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与地处江南的武汉大学,似乎冥冥中有一种缘分相牵。

    武汉大学已故史学教授唐长孺是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大家,上世纪50年代就多次深入戈壁,透过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与残存的文书,触摸数千年前的历史。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宜萱,上世纪60年代也在敦煌进行过多年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曾骑着骆驼来到满目疮痍的莫高窟参观、测绘。

    2006年,朱宜萱到香港验收她主持的志莲净苑数字化工程。志莲净苑是仿唐木构佛寺建筑群,以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画为蓝本。武大的专家们对它的每一个构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再建了一座完整的三维动态数字化志莲净苑。该工程2008年获得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当时正在志莲净苑做学术访问。她与朱宜萱一见如故,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朱宜萱的丈夫,是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我省唯一两院院士、武大教授李德仁。经磋商、论证,李德仁提出的“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的设计浮出水面。

    具体说,就是运用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科技,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与现实莫高窟一致的数字莫高窟,当人们点击电脑上的莫高窟时,能从任意视角观察到现实中肉眼难以看到的细节。

    2007年11月,武大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平湘等人,用先进的激光扫描仪采集了第158窟内部和莫高窟标志性古建筑“九层楼”的外部结构数据。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研究员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注重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莫高窟的壁画、建筑和塑像等进行数字化保护。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已完成52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摄影采集。

    武汉大学利用其先进的测绘与空间信息技术,在洞窟三维数字化、壁画定位与纠正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4月,朱宜萱带领15人团队再赴敦煌,与樊锦诗等专家共同攻关前期技术难题,做出了带彩色纹理的三维洞窟模型,并突破了“九层楼”的测绘难关。

    2008年夏,李德仁团队的三名博士生,驻守敦煌2个多月,完成了第196窟、第285窟的高保真三维重建。“目前我们已经对70多个洞窟进行了扫描,并对其中4个洞窟进行了三维重建。”张帆说。

    去年底,武汉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申请国家973项目获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清泉教授是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遥感测绘学科的领军人物,李德仁院士担任项目专家顾问。

    有关材料显示,我国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近40万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由于多方面原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大量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可逆的方式快速消失。而武大师生的敦煌数字化实践,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