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路甬祥:共同发展愿望把中德联在一起

来源:二局   发表时间:2012-09-05

【 字号   】

    来源:新华网(国际频道) 记者:路明 时间:2012-08-27 15:4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博士1942年出生在中国东部浙江省一个医生家庭。少年时期,他没有延续父辈从医,而是选择了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在他看来,一个人志趣的养成和专业的选择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中学时,他参加了航空模型队,当时阅读了很多关于航空航天的书籍,对航空产生了很大兴趣。在高中毕业前一两年,国家调整了大学航空专业的招生规模,他的兴趣也转向了一般的机械制造。路甬祥教授认为,机械制造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产业。虽然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但是机械制造始终是社会装备的提供者,是各行各业发展最基本的产业,也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业在任何时代都是重要的。在信息时代,机械制造会融入很多信息、网络、智能方面的要素,但不会失去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64年,路甬祥教授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时那个年代,学校里教授的第一外语基本都是俄语。他的专业是流体传动与控制,大量的文献都是德语和日语的。因此,德语和日语是这个专业最重要的两门外国语。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德语。

    七十年代末,路甬祥教授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在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和德国科学家一起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他表示,德国近现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造就了许多大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德国深造期间,他接触了德国工程界、教育界的同行。在他的印象里,德国人比较勤奋、严谨,德国的科研组织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工程教育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学校等教学单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亚琛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是全欧洲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很有声望。大学规定:工程类的教师要在企业里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然后经过一次教授资格考试,才能通过竞争受聘担任正教授。这就保证了教授本身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也保证了教师在担任教授期间继续与工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这一点给他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德深造结束,路甬祥教授获得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致力中德科技教育合作交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德科研合作交流倾注了很多心血。2005年成为德意志利奥波第那自然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德国马普学会哈纳克奖章,是该奖章自1924年设立以来第二位获得这项荣誉的非德籍人士。路甬祥教授认为,中德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有共同的基础。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德两国可以从各自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路甬祥教授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和中科院期间,他曾积极推动中德科技合作。他认为,在开始的前十年、二十年,主要是中国向德方学习;但是后来的十年、二十年,这种关系变成了双向交流的互利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互利共赢的态势越来越显著。通过国际合作,合作参与者的创新能力都会提升,从而实现共赢,这个理念是普遍适用的。路甬祥教授表示,虽然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传统不一样,但生存在同一个地球,面临相同或相似的挑战,如资源短缺、节能减排。中德两国有许多共同的发展愿望,都要走一条绿色、智能的发展道路。这些共同挑战和共同的发展愿望把中德两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中德贸易额从建交到2011年年底增长了617倍,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如此大的贸易量体现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科技教育是未来两国经济、社会、人文联系的重要基础和先导,发展科技、教育、人文和青年之间的交流对发展中德之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非常重要。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国际在线。新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