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CCTV1(焦点访谈) 时间:2012-09-29
欢迎收看焦点访谈,画面上这位老人是一位医生,有人说他华佗在世,也有人说他能治得病就华在世也治不了,他叫王忠诚,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唯一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他从医62年,挽救了无数生命。
王忠诚,今年87岁,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他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白求恩奖章”、“领导促进颅底外科贡献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称号。
这是一台正在进行的手术,手术的部位是脑干,正在做手术的老人就是王忠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解放军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周定标:“他是我国第一代神经外科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也是一座丰碑。”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亚卓:“所以我们把他叫挺起中国神经外科脊梁的人。”
这里是北京天坛医院,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也是王忠诚院士工作的地方。很多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是抱着最后的希望来这里找到了王忠诚。这个男孩叫范勇,找到王忠诚时,病情已经很危重。当时他的脑干到深邃内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锥体的空间,把脊髓挤压成了扁片。
病人父亲:“我就把这个小孩子拼一拼、搏一搏。哪怕千分之一希望,我们也要去争取。”
手术难度实在太大了,一不小心,患者就会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如此高的风险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但王忠诚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病人。做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才成功将肿瘤剥离下来。这是当时在世界上报道过的最大的髓内肿瘤,国际同行们都称赞为“世纪之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因为我不给他做,他就没有希望。我给他做起码还有一点希望,哪怕说百分之一的希望,希望很渺茫,我试一试,能好那当然好,不好我也尽到责任了。”
这个惊险的手术已经过去17年了,范勇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他结了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的生活平静而幸福,被病痛折磨的经历早已成为了过去。行医62年来,王忠诚实施了1万多例开颅手术,很多像范勇一样危重的病人经王忠诚治疗后都恢复了健康。
“瘤子给你拿得很彻底,你可以放心。”
“谢谢谢谢。”
“非常感谢,王院长。”
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王忠诚,为了能获得造福患者,治病救人的医术,对自己却近乎残忍。上世纪50年代,我国使用一种气脑造影的技术来检测脑外伤和颅内肿瘤,这种技术要先向病人颅内穿刺打气,病人不但头痛欲裂,而且致死率很高。那时西方国家已经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大大降低,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为了更快地研究出新技术,王忠诚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几乎是在用生命作代价。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亚卓:“你必须得试,必须得前期试验,进行临床验证,那这些试验,他在尸体上试验,怎么穿刺怎么造影,然后再到临床上试验,就这个工作必须要X光照。X光照当年的防辐不行,就直接照人身上了,所以说那时候叫用献身的精神来把这个科学难关攻破。”
“推药,慢点,再来一点。好,拍。”
王忠诚和同事一共做了2500次实验,每做一次实验就要经受一次X光照射。1965年,王忠诚根据这2500次的实验结果写成了《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专著被视为标志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而2000多次的X光照射,却给王忠诚的身体带来了永久伤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亚卓:“王院士经过放射性照影,照这么长时间,一个结果就是白细胞总是低,经常感冒,经常发烧,经常得一种感染性疾病,就免疫力整个就没有了。”
从那以后,王忠诚的白血球只有2000多,相当于正常人的一半,严重的放射线摧残使他在此后的六十年中,多次患肺炎,其中两次严重的肺炎甚至让他走到了生死的边缘。可就是这样,王忠诚还是一直坚守在手术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市神经科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病人需要就是需要,需要就是命令,我就得去工作,我常常因为做手术,完了以后病倒。”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手术,休息的时间里,王忠诚就只干两件事。一是锻炼身体,二是练习书法。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亚卓:“他练悬腕拿东西写毛笔字,写毛笔字这么写,是练腕子,是垂腕的能力,这手腕准确能够拿着器械指着病变。”
长期坚持书法练习,使年逾80的王忠诚依然能在做手术的时候手法精准,一丝不抖。而这种执著,让王忠诚的临床技术在业界独占鳌头,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80年代,脑干部位的手术还被喻为医学界的禁区。因为脑干是生命的中枢,主宰着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识,手术一旦失败,患者术后非死即瘫。可大量脑干肿瘤病人的无助和痛苦深深地刺痛了王忠诚。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亚卓:“看病人很痛苦,说这个脑干肿瘤怎么就没人做呀,当时都放弃了,脑干肿瘤很大就放弃了,他就琢磨你这么大就放弃,我先努力第一步,能切一点或者逐步再切多,切多的话更好地保护,他是一步一步地做。”
经过十几年的攻关,王忠诚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上千例脑干瘤手术中,死亡率低于1%,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随后,王忠诚又挑战了医学界的另一个禁区——脊髓肿瘤。在他带领实施的840余例手术中,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这让世界医学界都为之惊叹。
2007年,一场重病后,82岁高龄的王忠诚终于在医院的一再恳请下离开了手术台。可是休息下来的王忠诚还是闲不住,如何培养人才、传播技术,造福更多的人就成了他新的课题。他一手创办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和学生们讨论手术方案,遇到重大手术还亲自到手术室进行指导。
北京市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张军廷:“(他是)一个非常静的人,语言很少,但是做每项工作就是不烦燥。有一次我们做一个特别复杂的手术,是从美国来的病人,我们做了12个小时,他就是旁边指导我们做手术看着,指导我们也坐了12小时。”
如今,在国内近万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中,近一半是从他领导的神经外科培养出来的,他亲自培养了7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其中许多人都已成为神经外科专家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可王忠诚却把学生们的成就归功于病人。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张力伟:“我们经常去感谢王院士,我说王院士是你培养了我们,使我今天成为国内著名的专家,王院士经常说你不要感谢我,你应该更多地感谢你那些病人,是因为这些病人才使你们不断实践,不断的工作才成就为你们这些专家,我们不说因为我,我只是把你们带到这个神经外科这个学科里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忠诚执著地努力着,向一个又一个“不治之症”进军,使自己率领的中国国家队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国际、国内的各种荣誉让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格外受人瞩目,可对于王忠诚来说,荣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市神经科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治好一个病人,我非常高兴,真的。没有比这个再高兴的事情,救了一条命呀。”
主持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这就是王忠诚的大医风范。87岁的王忠诚还有很多愿望,他希望建一所现代化、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新医院;搭建一个国家级神经外科研究平台,办一所神经外科专科医生的学院,而这些,会让更多的患者免除痛苦,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