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17 来源:党的生活网
他把一生献给云南大江大河
——记云南科学技术奖励最高奖获得者马洪琪院士
读大学时,他爱听音乐会,歌也唱得不错,还能打桥牌;40岁后,他把所有的爱好都丢了,只留下一个爱好:对云南水利水电事业的热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
夏晨薄阳穿窗而过,照在老人清癯的面庞、刻意打理过的黑发和笔直的腰板上,让人觉得古稀二字还离他甚远。马洪琪行遍云南的大江大河,45载春秋始终坚守在水利水电工程第一线,树起一个又一个丰碑——这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云南的“外乡人”,在他70岁时,得到了云南最真诚的回馈——云南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杰出贡献奖。
回忆过去 45年行走在云岭大地
回忆着他双脚走过的云南山水,马洪琪平静无波的目光渐渐变得明亮而炽热,那些夜以继日奋斗的年代、那些失望成功交织的往昔,越过几十年的岁月一一浮现眼前,他深情感慨:“一生与江河结缘,感恩;在云南发展事业,庆幸;成为一个云南人,无悔!”
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马洪琪的回答是:“3个。”“第一个10年是打基础,第二个10年是压担子,第三个10年是出成果。让人欣慰的是,30年的磨砺确实让我成才了。”说起自己的一生,老人这样总结。
1964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上海人马洪琪被分配到了云南。时代的关系,满怀干一番大事业豪情的马洪琪在这儿遭遇了人生最冷的10年。整整10年,在水电站当工人,无所事事的状态让他萌生了回上海的念头。考研究生,是离开云南的唯一出路。可当马洪琪一切都准备好时,却接到了去缅甸和喀麦隆援建小水电的任务。1985年年底,6年援外归来,拥有丰富经验的马洪琪被委以重任:担任鲁布革水电站技术处副处长。正是这次任务,拉开了马洪琪和云南水电开发相生相伴大半生的序幕。
1993年,进入第三个10年的马洪琪迎来了第一个大奖。这是他的鲁布革经验在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开花结果。工期短、要求高,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逼”出了马洪琪的创造性。在这里,他首创了加快地下厂房洞室群“平面多工序立体多层次”的施工方法,探索和完善了大型地下厂房开挖稳定的4项创新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长斜井滑升模板,填补了此项技术的空白……这一个项目,为他赢得了至少3个奖项。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始,马洪琪从此马不停蹄地进驻一个又一个大型水电站开发项目,收获一个又一个大奖。在小湾水电站300米级拱坝建设中,他和课题组一起成功攻克了700米工程高边坡稳定技术、坝基岩体开挖卸荷尔蒙松弛处理和高拱坝混凝土温控防裂等关键技术,使电站提前2年建成;在糯扎渡水电站建设中,他和他的团队在多项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土石坝施工质量高标准控制的重大创新,电站提前2年发电……45年的水电开发生涯中,马洪琪这个名字和全国20多座标志性水利工程连在一起,成为这个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人。
“我把每一个工程都当做自己的作品,要让作品耐看,就必须得付出足够的努力。”说起自己参与建设过的水电站,马洪琪目光中闪动的自豪与欣喜清晰可见。只要站到水库大坝上,他就会马上神采焕发,妙语如珠,指点之间满怀豪情:“正是在一代代水利人抛家忘亲的奉献下,云南的水利才一点点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45年行走在云岭大地,马洪琪早把自己当成了云南人。除了口音,他对云南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个云南人。
“没有云南,就没有马洪琪成功的事业,所以,我的家和亲人都在云南,而我也很自豪自己已成为一个真正的云南人了。”马洪琪坦言。
谈及未来 建三座世界第一坝
对过去,马洪琪总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即使,从1996年开始,他便以每2年获一次奖的步伐成为令后来者仰望的高峰;即使,他站在云南科学技术奖励的最高峰。“宏伟的工程是集体的创造,这些是大家共同的奖项。没有集体,就没有我。”虚怀若谷的马洪琪,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有着大山一样的胸怀。
对未来,马洪琪却愿意不遗余力去描述。即使,他已年到古稀。即使,他已荣誉等身。“这个奖励是省委、省政府对我扎根云南45年,始终不渝献身水电事业的肯定,也是希望。我会将荣誉化为动力,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永不停顿、永不懈怠。”10来个大型水电站的技术指挥、8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委员、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一天工作8个小时,经常出差开展咨询。“除了必要的工作,我不兼任其他虚职。因为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干。”马洪琪这样描述他的晚年生活。马洪琪为自己定下了3个看得见的目标:用5到10年的时间,带领自己的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建3座世界第一坝:西藏的如美高坝、云南的古水面板堆石坝和黄登碾压混凝土坝。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少年,但这几件事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干好。要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工程。”马洪琪,这个把一生奉献给云南大江大河的科学家愿望很美很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