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沈国舫:一个矢志不渝的育林人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1-21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读书) 记者:铁铮 时间:2013-1-18

 

    自以为对沈国舫院士已经十分了解了。但读过有关他的砖头般的新书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

 

    我是沈院士的学生。尽管他和他的夫人都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他们对我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同住在一幢宿舍楼里。每次上下班,我都要从他的家门前走过。偶尔遇到他,不是赶着去开会、讲课、调研,就是刚刚从外地风尘仆仆地回来。他做北京林业大学校领导期间,不但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还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许多条件。因为低调,我采写的有关他的报道并不多,但被收入到这部新书中,让我受宠若惊。

 

    这部新书之所以叫《一个矢志不渝的育林人》,不用猜都知道是他自己的意思。依我对他的了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也好,著名林学家也罢,在他眼里都不如“育林人”更符合他自己的身份。沈国舫学造林学出身,从北京西山育林起步,在最高绿色学府任教,“树木树人”是他走过的人生之路的最好的写照。他的身份不断变化,学术地位越来越高,但依然还以“育林人”自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得出他的品格、风格和人格。

 

    这部洋洋洒洒110万字的新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的开篇之作。正如徐匡迪在总序中所说,作为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院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文集既是院士一生事业成果的凝练,也是他们高尚人格情操的写照。读一本文集,犹如阅读一段院士“攀登”高峰的人生。徐匡迪此话不假。

 

    钱正英的代序,则写出了她对沈国舫的高度评价。她将友谊的最高级别定义为“挚友”,即在治学、处事和为人方面都有共同语言。而沈国舫就是她的挚友。她记录了和沈国舫长达十年在工作中“零对接”的桩桩往事。尤其肯定了沈国舫在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所作的全面、客观、令人信服的评价,认为这不仅纠正了林业界的某些片面认识,也纠正了水利界的片面认识。

 

    钱正英还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沈国舫不同意时任总理朱镕基关于林业的一个批示,遂向朱总理上书。其中一句话是:“您虽然是总理,但您是学电机的,对林业科学不够了解……”他把信稿给钱正英看了,大胆直言的钱正英都为之一惊。

 

    出版这部文集的动议早在沈国舫年满70岁时学生们提出来的。当时,他尚在中国工程院领导岗位工作,自谦出版文集为时尚早。75岁时此事重提,他还是没有着急。直到80岁即将来临之际,他才开始着手文集出版之事。不仅是因为自己最熟悉自己走过的路,还因为认真、细致、严谨,是他一贯的态度和作风。

 

    经常会有人发问:一个大城市出生、长大的人,为什么以高分第一志愿走进“林家大院”?一个普通的林业大学生,靠什么成长为院士、当上中国工程院分管农林水气和环境领域的副院长?年老之后他常想,自己走过的路,对下一代,尤其是对有志于绿色事业的年轻人会有所帮助。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粗浅原始到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从较为狭义的造林学到较为宽泛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领域,到对国家的科学民主决策作出贡献。沈国舫走过的这条路,的确对后来人会有启发、教益和帮助。这正是他同意出版此书的初衷。

 

    半个多世纪以来,沈国舫在教育、科研和学术管理方面留下了许多著述。他的学生们将他这些不同年代撰写的、刊发在不同媒体上的著述进行了梳理,并增加了先生的传略等文,从而使其成为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介绍沈国舫的佳作。我本人就把这部厚厚的新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和思考;每看一遍,都似乎和沈国舫又一次深谈。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