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葛宝丰: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3-14

【 字号   】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3-03-09

 

 

    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葛宝丰大师:

 

    大师系列之葛宝丰

 

    20世纪初,他们锐意进取,开风气之先,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不懈追求,成绩卓然……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跨世纪的大师,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重温一个时代的精髓。

 

    葛宝丰,1919年12月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从医60余载,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一生扎根大西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百年良医”。

 

    用手术刀“剥鸡蛋”

 

    七点半起床,鸡蛋、包子,一个小番茄,外加一小碗牛奶当早餐,这便是救治过无数生命的我国医学大师葛宝丰老先生一天的开始。“吃鸡蛋,我喜欢用手术刀”,手起刀落,葛宝丰手中的小刀快速地剥开鸡蛋壳。他说,用手术刀来剥鸡蛋壳,最早是为了研究断指再生手术的精确度,“那时候一有空就练习,就连吃鸡蛋的时间也不放过,后来也习惯了,就没改回去。”

 

    今年94岁的葛宝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神采奕奕。他说,虽然早已退居二线,但每天还是会抽出几个小时来翻翻材料,关注一下国内外骨科医学的最新动态。“这段时间,一本有我参与主笔的一本医学读物要再版,很多内容需要更新,所以要比平时更忙,数据什么都要逐一核对,马虎不得。”

 

    他是病人眼中的“救星”,也是学生眼中淡泊名利的“恩师”……从医60余载,创新成果无数,他一生扎根西北戈壁,生活艰苦却甘之如饴。他就是我国骨科大师葛宝丰。

 

    支援玉树地震:

 

    “病人”救病人

 

    2010年初,92岁的葛宝丰腹痛难忍,连腰都直不起来,只得住进医院的保健室。刺骨的疼痛,让他翻身都异常艰难。然而,就在那时,玉树发生了特大地震,许多重症伤员被紧急转送兰州总医院,38岁的藏族同胞斯塔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斯塔因16处骨折和严重的全身挤压已陷入昏迷状态,生命垂危。

 

    葛宝丰躺在病房里,心却惦念着正往抢救室送的斯塔,非要去看看。负责照顾他的几名护士说,他的脾气很倔,拉都拉不住。随即,葛宝丰立即投入了抢救重伤员的紧急救治行动中。他组织16名专家连夜对斯塔进行紧急会诊,经过8个多小时的连续抢救,斯塔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了,而葛宝丰在这8小时里未曾合过眼。

 

    抢救完成后,葛宝丰带领医务组成员到病房看望斯塔。当所有人都在为抢救成功而高兴时,唯独他大声叫来翻译,“我发觉他皱了下眉头,你快问问哪儿不舒服”。接着,在斯塔的病床前,葛宝丰又一次为其排解了疼痛。

 

    玉树地震发生一年后,同在地震中受重伤的乐拉松毛特地赶到兰州,向葛宝丰献上纯白的哈达以示感激。因为在葛宝丰的“宝刀”下,她的曾有截肢危险的双腿被保住了。“我不需要他们谢我什么,看到他们术后都恢复得不错,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葛宝丰轻松地对记者说道。

 

    “病人康复能干活,

 

    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消息”

 

    1993年,青海农民王伟领着母亲来医院找葛宝丰求医,经过检查,老人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葛宝丰与医务人员反复研究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是农民家庭,为了能既保证治疗效果,又可以节约手术费用,决定为老人实施骨关节融合保守治疗,放弃关节置换。但王伟救母心切,表示准备卖掉祖宅,请葛宝丰为母亲做股骨头置换手术,葛宝丰坚决不同意,他说:“你母亲的情况置换关节毫无益处,只能是白花钱,听我的,一定要保守治疗。”王伟急得哭了起来,“是不是因为俺没钱,不给我娘做手术啊?”葛宝丰耐心地宽慰,“我一定把你母亲的病当成我自己的病来治”。

 

    结果,手术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原本需要上万元的骨头置换手术费用,在葛宝丰精打细算下,变成了几千元。王伟感念葛宝丰,非要给葛宝丰送礼。葛宝丰坚定地拒绝了,“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葛宝丰说,有的农民康复后,给他送来一袋土豆、或者一篮大枣,“这个礼我会收,因为这说明他们康复得不错,还能下地干活,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消息。”

 

    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在为病人打算时,葛宝丰总习惯“退一步”思考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可以做小手术就不做大手术。这在许多病人和家属口中被广为传诵。但在对待医学研究和创新,葛老总是要求自己和学生必须“比别人更进一步”。

 

    1936年,17岁的葛宝丰抱着“医学救国”的信念,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1945年,葛宝丰毕业分配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接管中央医院,对解放军向往已久的葛宝丰毅然报名参加解放军,成为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一员,从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成为葛宝丰一生的事业。

 

    从医的60多年来,由他自主创新研究的57项重大医学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骨科10项空白,开创了多个震惊医学界的骨科医学纪录。

 

    1988年,兰州军区总医院接收了一名左手断掌超过54小时的女孩,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女孩被送往医院前,远在美国的家人还曾咨询过当地的骨科专家,却因为断掌已超过两天,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家人几乎心灰意冷,甚至连那只断手都因为“看了难受,给扔了”。然而,葛宝丰得知情况后,却没有放弃,他立即带领手术组详细制定了手术预案,还派人将断手找了回来。最后,在葛宝丰的指导下,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治疗,这只断掌超过54小时的手竟奇迹般地接活成功。这项手术与1990年葛宝丰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9小时的断指手术一起,打破了国际36小时的纪录,成为建国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

 

    翻开他的人生履历会清晰地发现,葛宝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他一次又一次在医学上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结果。早在1950年时,葛宝丰就率先开展带血管循环骨移植。一年后,又在国内探索开展淋巴管外科研究。1997年,他成功完成的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更是成为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成功手术病例,轰动世界。

 

    如今,葛宝丰作为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是当地百姓口中令人尊敬的“百年良医”。而其参与编著的《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多部著作更是被世界公认为医学权威教材,他被国际著名骨科专家雷普誉为“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淡泊名利:“年轻人更需要机会”

 

    在兰州总医院,葛宝丰最被院里晚辈们称赞和钦佩的,就是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青年人才的竭力栽培。1976年,一位女患者被转到医院骨科病房,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葛宝丰当时在国内已率先进行了多年的淋巴管再生基础研究,就需要这样一次临床实战,而这个手术,让他已等了整整15年,一旦成功,将填补国内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可是,让时年27岁的刘兴炎没想到的是,葛宝丰主动要求,由刘兴炎来完成这例手术。“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成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一块基石”,兰州总医院的领导谈起这段往事,依然感慨不已。

 

    在医院里,即便是新入职的大学生,都知道葛宝丰的英语水平很高。因此,年轻的医生们常常将想要发表的国际论文交给葛宝丰审查修改,葛宝丰总是一丝不苟地提出修改意见。而当这些年轻人在葛宝丰修改过的论文署上他的名字时,他每次都坚决反对,“我不能掠人之美,我没有参与就不要署我的名!”

 

    “西北五十年,军民结情谊。我年逾八十,蹒跚意呆痴,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1999年,有单位邀请他入住海南岛的豪华别墅,而葛宝丰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也专门派人请他叶落归根,葛宝丰便用这样一首诗打发来人。葛宝丰的孩子和晚辈很多都去了国外,几次想把老人也接出去享享清福,都被他回绝。他笑着对记者说,自己这辈子大概就是要扎根大西北了。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