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邱中建:一生找油终不悔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8-05

【 字号   】

2013年08月04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 刘垠

 

 

    邱中建院士在北京的办公室查看示意图(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人物档案 邱中建,著名石油地质勘探专家,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193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0年来,他长期奋战在油气勘探一线,组织参与多次石油会战,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克拉2大型气田等。作为中国石油工业成功对外合作的早期推动者,邱中建还为国家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提出一系列参考和决策建议。

 

    “我这个人看不出多大的亮点。我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找油’,三个字‘找油气’。”7月24日,中国工程院218会议室,年逾八旬的邱中建院士如是总结六十载找油路。

 

    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邱中建60年的油气勘探生涯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历程和转折几近重合。大庆油田会战、胜利石油会战、四川油气田会战、海洋石油勘探、塔里木石油会战,他的勘探生涯几乎没离开过会战。

 

    “我对找油很感兴趣,因为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等待探索。”从陆地到海洋再到沙漠的找油轨迹中,邱中建谨记前辈教诲:一个人脑袋里没油,肯定是找不到油的。坚持和激情,则是他在找油路上“越找越有兴趣”的秘诀。

 

    情牵祖国投身地质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抗战。”邱中建回忆,由于生病找不到医生,三岁的小弟离开了人世。从南京到重庆的逃难经历,在他脑海中深深烙下了“国耻、挨打和屈辱”的印记。

 

    1950年,高中毕业的邱中建考入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但他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重庆大学校园张贴的一张海报改变了他的一生:重大地质系受石油总局委托要办一个石油地质专业,这一专业不仅是国家急需,而且能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山大川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几次坐船经过长江三峡时,望着两岸不断移动的山川,心中总有无限遐想。”

 

    真正改变邱中建对地球科学的理解,是考取地质系后刘祖彝教授讲授的一堂普通地质学专业课。他问我们怎么看石头,有人说是一堆一堆,有人说是一块一块的。

 

    “这都不对,石头应该是一层一层的。你们经常在地面上看到煤矿,其实我们重大也有煤,就在我们脚下1000多米的深处。”刘祖彝一番话激起了邱中建的求知欲,下课后赶忙跑到校园附近的嘉陵江边求证。“果然是一层砂岩、一层泥岩平行叠置在一起,这和我原来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回想起这段启蒙教育,邱中建依然很兴奋。

 

    1956—1957年,邱中建在《石油工业通讯》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指出当时苏联专家提倡的石油勘探程序中的缺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引发一场全国石油地质界关于勘探程序与对策的大讨论。

 

    “苏联确实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有些方法很教条。比如,一口气在同一个地方打五口井。为什么不能把五口井分散到盆地的各个点去打?”

 

    “那时我才24岁,搞不好要当右派的。”邱中建笑言自己是漏网之鱼,“我这人藏不住话,一个人无私可能就会无畏。”

 

    1957年,邱中建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队长,打前站了解松辽平原油气远景。一年后,他和同事编写的报告指出:松辽盆地是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的地区,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基准井井位。此后,邱中建参与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3井井位论证。1959年国庆前夕,松基3井喷油了,大庆油田诞生。

 

    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邱中建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具挑战的塔里木会战

 

    邱中建的勘探年华几乎都与会战有关。大庆会战过后是胜利油田会战,继而是四川气田会战。这一连串会战构成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节点。

 

    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塔里木石油会战。“这是我参加的最后一次会战,也是我一生中最具挑战性的经历。”说到塔里木,邱中建从椅子上直起身子,动情地描述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自1989年起,年近60岁的邱中建在塔里木一干就是10年。“这块神奇的土地,总是带给我不断的兴奋和不断的困惑。”邱中建直言,塔里木地下地质结构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到处都堪称为勘探的禁区,“不是按常规理论、做法就能找到油的。”

 

    找油路上的艰难险阻并未让邱中建感到沮丧,让他遗憾的是对家人照顾不够。自1990年起年迈的母亲就卧床不起,自己忙于会战却无暇顾及。三年后,母亲无疾而终,享年96岁。“母亲心里明白,忠孝不能两全。”每每提及此事,邱中建心存愧疚。

 

    1989年10月,塔中1井出油了,而且还是高产井。之后,相继在发现井旁打的两口井全是干井,“这让石油人的心情从波峰降到了波谷,”在邱中建看来是“最痛苦的失败。”

 

    在塔里木盆地,每向前走一步就会遇到一个困难。“找克拉2气田费了很大劲。”邱中建告诉记者,当时库车地区地下有很多大断层,更棘手的是下面有一个忽厚忽薄的盐层。开始打的三口井全是空的,每口井花了一个亿、耗时两年。往下干还是就此打住?

 

    身为指挥的邱中建很纠结。井要打得下去,就必须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事实也证明了他当时的决定,通过复杂地层深井钻探、超高压深井试气和构造成因模式的攻关,克拉2大型气田于1998年呈现在世人面前,为“西气东输”工程奠定了资源基础,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夕阳西下,克拉2井呼啸喷涌的天然气犹如天边彩虹,感慨万千的邱中建不禁作诗留念:彩虹呼啸映长空,克拉飞舞耀苍穹,弹指十年无觅处,西气东送迎春风!

 

    让邱中建记忆犹新的,还有当初组织修建的一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生命线”——塔里木沙漠公路。这条长522公里的流动性沙漠公路,已然成为南疆人民的幸福路。

 

    心系油气可持续发展

 

    当记者问及邱老有什么爱好时,他的回答颇为风趣:“岁月洗刷的只剩下找油的兴趣了。”

 

    退休后,邱中建从勘探一线转向后方决策研究。2004年,邱中建等院士协助侯祥麟院士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建议,20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应控制在4.5亿吨以内。

 

    “现在看来办不到了,今年就已经超了。”忧心可持续发展的邱中建认为,中国的能源结构可以通过“三驾马车”——核能、天然气、水能进行改善。

 

    “如果这三种能源分别占到总能源结构的10%,石油保持20%的比重不变,煤炭的比重就能从70%下降到50%左右。这在2020年左右完全可以做得到。”在邱中建看来,目前我国天然气发展很快,“从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来看,天然气的产量不久后将超过石油。”

 

    如今,邱中建对中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充满信心,“非常规天然气未来可能成为天然气发展的主力军”。其中,致密气是发展中最现实的部分,有望成为领头羊;煤气层技术成熟,可大力发展;页岩气前途非常光明,但要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不宜把生产指标定得过高。

 

    “实践是丰富理论的源泉,你不能把事情设想得很完整后再去工作。”邱中建常说勘探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当然,这个走法是极不平凡的,一方面有赖于勘探家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仰仗勘探系列配套技术的不断进步。

 

    “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找油这条路,永不后悔!”他寄语后人:搞勘探的人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成功终会降临在坚持不懈的人身上。(本报记者 刘垠)

 

    《科技日报》(2013-8-4 一版)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