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何继善:胸有万壑 笔墨寄情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8-20

【 字号   】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成舸 时间:2013-08-09

 

 

    “科学与艺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香港展作品之一。考虑到港人的英文读写习惯,何继善尝试着打破书法传统,创造了一种中英文双语书法。

 

    学术上,他认真到追求完美;生活中,他严格到近乎克己;在纸上,他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用一个个有生命的符号与这个世界对话。

 

    他是何继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多数书法爱好者不同,书法于他,不只是闲情偶寄,更是为人为学的毕生练习。

 

    童年的馈赠

 

    初访何继善,像遇到一位从旧时代走来的知识分子:衬衣打底,头发一丝不苟,举手投足温文尔雅,从容不迫;说起话来声音低沉,却极富穿透力,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更显风度翩翩,就如同他笔下的字:工整稳当却内藏变化。

 

    何继善的写字兴趣源于幼时。卢沟桥事变4年后,刚满7岁的他随母亲从富饶的“花炮之乡”湖南浏阳逃难到湘南小县城新田,在这里他上了小学。

 

    在国文、算术、常识和劳作四门课程里,何继善最喜爱国文。“老师每次上课前,总喜欢在黑板上用粉笔题上一首诗或几个字。”最令他难忘的,是“还我河山”这4个字,少年何继善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或许正是这份铭心刻骨的记忆,使得他日后走上了为祖国探矿的道路。

 

    那时,所有科目都买不到教材,“老师有什么本事就展示什么本事,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抄写什么。其中也包括对联”。课堂上,何继善和小伙伴们常学老师写字掐句,下课铃一响,便拿出来相互较量。

 

    战乱年代也见不到报纸。老师只好自编自印,张贴在墙壁上,多是最新的抗日消息和学生作文。有一篇《有强权无公理》的文章就出自何继善之手,这令他至今引以为傲。那时钢笔还是奢侈品,密密麻麻的文章全用毛笔写就。

 

    湖南自古人文鼎盛,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每当逢年过节,或遇喜丧,新田县城的人时兴写对联送人。可小县城里有文化的人不多,人们只好找学校老师帮忙,老师忙不过来时,就找学生代写。何继善总是积极报名。

 

    板书、墙报、写对联,成了何继善最好的书法启蒙。

 

    现在的何继善,书法已成为一种习惯。他喜欢在清晨练习,每天4点半就起床,6点多开始写字。常常,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照进书房时,他已在创作了。

 

    严谨的创作

 

    何继善笔下的字,绝大多数属于原创。他的拿手绝活是写“嵌名联”。

 

    把人名嵌进即兴的对联或诗句里,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说写一个人,既不能过分吹捧,又要符合本人特点,尽量客观,韵律上还要过得去。”何继善说。如果碰上有的人名字比较怪,还得想出好几种方案,有时得冥思苦想好几天。

 

    “嵌名联”让何继善在圈内赢得了声名。如今,他是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的座上宾,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社的副社长。不过,他自觉自己始终只是“半桶水”的书法爱好者。在真正的书法家面前,他更乐于当个“学生”。

 

    何继善的助手告诉记者,每次参加笔会,何继善都会认真请“高手”来评点他的字,一旦指出不足,他就虚心记下,回家反复地练。

 

    也因此,何继善写的字从不敝帚自珍,多是写完就送人。只要不用于商业用途,个人求字他很少拒绝,无论身份高低,友情深浅。

 

    “何老师和很多书法家不一样,写一幅成一幅,而且写好多幅。”学生们记得,何继善在家里写成的字常被打捆运到办公室,在大白板上钉成一溜,让助手和学生们来选。比如哪儿写得不流畅等等,他都会特别在意。只要不满意,他就重写。

 

    其实,何继善对字的这份执著与认真程度,和他在工作中一样。他平时在课题组指导科研时的严格,学生们也早已见怪不怪。

 

    尽管年近八十,现在的何继善仍不轻松。自卸任中南大学校长后,他出任湖南省科协主席;卸任科协主席后,他又操心起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事。“越老越忙。”他的助手如是说。可就是这样一个忙人,练书法的工夫却一点不耽误。

 

    这时间全靠“挤”。每次临出差前,何继善就把家里的字帖拆了,挑出喜欢的作品带上。候机厅的光线好,又没有路上的颠簸,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学生们在一旁聊天,何继善自己就悄悄掏出字帖,边揣摩边比划。

 

    特殊的礼物

 

    以严谨出名的何继善,内心偏爱草书。初习时,他最喜颜真卿的浑厚和稳重。改革开放后,转学行草,“希望可以活泼一点,跟得上时代”。不料一写就成了狂草,很多字别人不认识,影响了交流。“所以我写字还是以行草为主,尽量写大家能辨识的字。”

 

    写好字,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这是何继善对书法功能的一个重要认识。

 

    几乎每个学生,毕业答辩那天都能收到一份大礼——导师何继善为他们量身创作的嵌名书法作品一幅。

 

    “建业艰辛凭毅力,华年志在笑春风”,题赠给了2012级毕业博士生李建华。

 

    “杨絮迎风向上舞,册页累积始成章”,收到字的这名硕士生,名叫杨册。

 

    “风顺舟行远,爱国志向高”,这是送给硕士生王顺国的。

 

    “孟春硕果磊,钧陶新秀丰”,送给了王孟钧博士,现在她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了。

 

    何继善就是这样,用笔和墨创造出一幅幅浸透感情的作品,感染着周围的人。

 

    谈到一位故人时,平时情绪极少外露的何继善面容变得凝重。有一年他送这位老同学去西北,即兴写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送。“当时写得比较激动。”现在,这位老友“已经像‘孤帆远影’一样离开了”。轻描淡写的话语,声音已经哽咽。

 

    采访结束时,何继善也以两幅书法相赠记者:一份是现场书写的王维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份是他历时数年译成的飞虎队抗日事迹书《虎口拔牙》。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