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记者:史卫燕 时间:2013-08-10
一生参与修筑的80座各类水电工程,没有一个出现安全事故,不少大坝至今仍散发着他个人的“青春光芒”;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仍不顾高龄和危险,坚持下到70多米深的坝底查看实情;一生足迹踏遍祖国的江河湖川,被业内尊称为“筑坝专家”,却低调得连名字都很少为公众所知。
这位“从江河里走来的院士”,就是中国水电八局原总工程师谭靖夷。
“水电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没有谭靖夷解决不了的。”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鹗鼎这样评价他。
1921年,谭靖夷出生在湖南衡阳。大学选择土木工程专业的他立志从事水电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谭靖夷和一批技术骨干奉调去福建古田,参加古田溪一级水电站的筹建工作。从古田溪电站开始,谭靖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古田溪一级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发电后,1956年5月,未满35岁的谭靖夷又随施工队伍转战岭南,参加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设,并被破格提拔为该工程的总工程师。流溪河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当时我国施工经验极为缺乏。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光面爆破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该工程1958年8月发电,一位前来参观的日本水电专家曾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于是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廊道里,发现整个廊道都是干的,他惊讶不已,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69年3月,文革被下放到木工班劳动的谭靖夷转战贵州,参与乌江渡水电站建设。该水电站建在一个“V”形峡谷中,坝高165米,总库容约23亿立方米,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拱型重力坝,这类地质条件,当时在国内外都被视为建高坝大库的禁区。
为解决岩溶夹泥地层灌浆的技术难题,谭靖夷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经过长达40个月的攻关,首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自1980年蓄水至今,大坝服务已超30年,每昼夜渗漏量仅为30至40立方米水,且长期稳定。1985年,谭靖夷参加在瑞士召开的国际大坝会议谈到大坝的渗漏水量,几位外国专家表示怀疑,问他是不是把小数点标错了,他们认为这么小的渗漏量是不可能的。
乌江渡工程的成功,为在岩溶地区建设高坝开辟了道路。谭靖夷本人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2年12月,谭靖夷从贵州返回湖南,参加东江水电站建设。东江水电站大坝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拱坝建设进入成熟时期。
1989年,谭靖夷从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仍心系水电事业。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帮助解决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岷江支流上的沙牌水电站位于汶川县城与映秀镇之间,最大坝高132米。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这座当时“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正以高水位运行,却奇迹般经受住山崩地裂的考验。尽管大坝旁边一座小亭子不翼而飞,下游两公里的自然边坡全部垮塌,大坝自身却岿然不动,结构和坝体表面完好无损,被称为汶川大地震中最“牛”大坝。它的修建者,正是谭靖夷所在的水电八局。
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谭靖夷以70到90岁高龄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咨询活动,平均每年工作160.6天。
今年是建党92周年,谭靖夷92岁。和中国共产党一起长大的他告诉记者,由于出生“地主”家庭,曾多年被挡在党的大门之外。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年逾花甲终于如愿以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激动地当夜写下《六十一岁入党书怀》: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何惜青春成白发,喜看水电展新篇。惊涛骇浪犹萦梦,高峡平湖别有天;四化征途堪再战,丹心捧向红旗前。
如今,谭靖夷依然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希望“在有生之年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继续为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