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郝晓明 梁佳麒 时间:2013-09-16
tent_224299.htm?div=-1
9月的沈阳,秋高气爽,风轻云淡。
走进东北大学的校园,处处感受到即将迎来九十周年校庆的浓浓氛围。宣传栏里,几代东大人的身影和历年来的成就吸引着学生驻足观看,啧啧叹赞。
近年来,东北大学获得的科技进步奖项不胜枚举。一项项荣誉的背后,见证着几代东大人的拼搏进取,更见证着东大精神的传承和百折不挠的创新。
“学校的一切成就离不开东大教师的辛勤付出,学校的创新发展,我们的老院士功不可没!”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熊晓梅告诉记者。
走进东北大学的教学楼里,你会看到年逾花甲的老院士仍坚守在“三尺讲台”,面向莘莘学子传经授业、答疑解惑;在实验室里、教学一线,院士的身影映着明亮的灯光,花白的头发衬着脸庞上的汗珠……多年来,他们在东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前沿,在青年学者、青年学生中无声地传递着“中国梦”、“东大梦”。
坚持科研创新,“放飞”科研梦想
东北大学的科研实力雄厚,在我国多个领域处于龙头地位,可以说科研创新是撬动“东大梦”的“杠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陆钟武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生态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工业生态学研究,多次获得科技类奖项。他提出的“穿越环境高山”理论,阐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环境与发展二者关系方面的基本特征,这对我国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最早的炉窑节能,到工业系统的节能降耗,再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陆钟武教授走的是一条漫长的科研之路,但他表示,这一路走来却充盈着幸福。“梦想不仅是一种物质幸福,更是一种精神幸福,我们的个人价值就在于一辈子解决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哪怕就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能为国家做贡献,那就是个人价值所在。”
在东北大学,以陆钟武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东大教师,潜心科研,将“中国梦”、“东大梦”融入到各自的科研创新中,立足岗位,奋发图强,追寻着自己的科研梦想之旅,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扎根教学一线,“传递”育人梦想
教师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他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不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闻邦椿院士的办公桌上,一份170位博士、硕士的毕业名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都是闻教授的“爱徒”,如今他们都已成为我国振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和科技精英。
半个世纪的时间,闻邦椿教授先后讲授了“选矿机械”、“选煤机械”等10多门课程,他所编撰的《机械振动学》、《机械振动的理论及应用》等课程教材已经被广泛应用。如今,已耄耋之年的闻邦椿教授仍然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忙碌着,在担任机械学院本科生教育总导师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多次为本科生讲授成功学课程,指导学生对自已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如果说,科学研究是我的毕生理想与追求,那么,学生就是延续我理想与追求的希望。我的责任与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教育好,这也是压在我肩头的沉甸甸的梦想。”闻邦椿坚定地说。
优秀班导师刘奎仁、最佳师德奖获得者满永奎、师德标兵石俊田……一批批的东大优秀教师,扎根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行动无声地“传递”着心中的梦想之光。
助推经济发展,“激扬”时代梦想
对于科研工作者,最高的梦想无疑是突破科研难题,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创新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助推经济发展,实现强国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柴天佑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项目“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中国制造”推向了最优化的快车道。
这个项目在酒泉钢铁公司选矿厂成功应用,实现了对矿石布料、竖炉焙烧、磨矿、磁选和浓缩脱水等全流程的优化控制,实现了计划调度、成本控制等生产过程管理与过程控制的集成,实现了综合生产指标优化和扁平化管理。项目成功后,该厂金属回收率提高2.01%,精矿品位提高0.57%,消耗减少20%等,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柴天佑院士常对学生讲,“搞科研就有失败的可能,只要不气馁,总能成功”。就是凭借着这样一份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凭借着科研工作者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心,柴天佑院士率领他的团队,在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心有梦,不惧路远艰难。今天,新一代东大人正以“此时不搏何时搏”的精神,力戒空谈、真抓实干,实现着历史赋予的“中国梦”“东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