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日报网 记者: 李杨 时间:2013-09-26
新疆面临怎样的水问题?如何破解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紧箍咒”?水资源利用中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9月25日,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
“增”“节”并举加强水资源调控利用
李佩成对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论断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对于新疆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新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新疆的所有生产活动都是建立在干旱区背景之下的。因此,在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必须紧紧扭住‘水安全’这个关键。”李佩成强调。
在李佩成看来,“水安全”的内涵应包括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资料显示,新疆年均水资源量884亿立方米,其中工农业用水470亿立方米,流出境外230亿立方米,生态需水约28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新疆工业和生活用水还将新增1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未来新疆将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缺口。水量安全如何保证?
“水资源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对新疆来说,必须做到‘增’‘节’并举。”李佩成说,重点是立足于山地、绿洲和绿洲—荒漠过渡带,以治水为中心,造林、种草为先导,改土为基础,通过技术开发与试验示范区建设,筛选并集成、整合已有技术和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可操作的技术与手段。比如,在山地产水区,要保育、恢复山地植被,重建山地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水源涵养功能。而在绿洲耗水区,则要重点进行绿洲农业高效节水与盐渍化防治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解决人工绿洲内部灌溉节水与无效耗水问题。
“在节水方面,新疆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如膜下滴灌等,这些都应进一步加大推广。”李佩成表示。
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开辟新空间
水资源利用不仅要注意节流,还要注意“开源”。李佩成认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开辟水资源的新空间。
李佩成说,洪水的资源化利用就是一条途径,例如引洪淤灌。引洪淤灌在中国历史悠久,在黄土高原及土石山区,雨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差,但7、8月间多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挟带大量泥沙,汇集于沟道、河流,形成高含沙洪水。引洪淤灌可垫高地面和淋洗土壤盐分,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果。“这种方法在陕西、内蒙古等地都有应用,在新疆科研人员也可以对洪水的有效利用作进一步研究。
目前,新疆科研工作者还试着通过选育耐旱植物、开展高矿化度地下水利用等方法,打开水资源生态利用的新局面。李佩成对此十分赞同,但他同时指出,这些新技术新方法都需要遵从规范,科学论证,切不可盲目进行。“有必要先通过实验示范等找到规律,然后再进行推广应用。”
水利用不可忽视生态安全
李佩成说:“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因此,生态要素中包括着水,水文系统也必然影响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变化——如退耕还林、修造梯田、建坝蓄水、引水灌溉、绿洲变迁等,必然影响原有的水文系统并形成新的水文生态系统,水文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影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水文生态系统。因此水利用决不可忽视生态安全。”
例如,我区目前开展了大面积的节水灌溉,但由滴灌等带来的土壤次生盐碱化也不容忽视。“拥有科学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做到合理灌溉、科学管水,而不是只把管道铺好,不加控制。”李佩成说,在不少地方,渠井结合、又灌又排就是一种有效方法。灌区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井灌与渠灌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以达到既利用地下水又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目的,这种理念也可运用到滴灌节水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