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杨小牛:在嘉兴工作的首位"本土产"院士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4-01-02

【 字号   】

来源:南湖晚报 记者:姜鹏飞 时间:2013-12-23

 

 

    在嘉兴工作的首位“本土产”院士诞生了!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刚刚结束,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浙江省特级专家、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工作的杨小牛成功入选,成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这也是在嘉兴工作的首位“本土产”院士。

 

    这份殊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杨院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嘉兴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刚刚从北京回来的他接受了晚报记者的专访。

 

    “很多人劝我改名,但我坚持不改”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48岁,平均年龄56.9岁,出生于1961年的杨小牛算是比较年轻的院士。

 

    杨小牛是浙江衢州市龙游县湖镇人,1978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通讯专业,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该校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从此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过五旬的杨小牛,精神矍铄,思维敏捷。采访从他的名字开始,谈到这里,他也笑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再到工作,很多人对我的名字感兴趣。”杨院士说,他的名字背后有不少故事。

 

    杨院士有妹妹和弟弟。其实,他本来有个哥哥,“那时农村条件艰苦,我的哥哥没养活。”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他的名字最好与动物有关,刚好他属牛,干脆取名“小牛”。

 

    “很多人说我的名字太俗,劝我改名,但我坚持不改。”杨院士说,名字确实有点俗,但很好听,还特别好记,我出版过许多论著,很多人不记得书名,却记住了我的名字。”

 

    把专业当成爱好 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杨院士的办公室里,挂了不少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承载了他的荣耀:两次踏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得第三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等国家级个人荣誉……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杨小牛一直坚守的国防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特种通信专业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迟了整整30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杨小牛坚持不懈地工作在科研一线,带领科研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有力地推动了三十六所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说说很容易,但搞科研真的很苦。”有时为了研发,杨小牛几乎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有一次,为了对一项新技术进行检测,他一直忙碌到凌晨,爱人到处找他也找不到,最后在车里找到了他。

 

    杨院士说,他睡眠质量很差,经常躺在床上半天睡不着。如果碰到科研任务,就更睡不着了。“有一次,连续三四个晚上睡不着觉,最后只好服用安眠药。只要眼睛一睁,满脑子都是研发的事。”

 

    正是这样的执著,让一个个“首次”的传奇在杨小牛身上诞生——首次提出并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宽带数字接收机;首次提出低截获概率信号拼接解调解决方案;首次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的新一代体系结构和“软件星”概念;首次提出“信号战”、“比特战”思想……

 

    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还必须坚持创新。“要喜欢干别人不喜欢干的事,干别人干不了的事。”杨院士说,创新有时很难,“特别是国外都没有干的事,我要干,很多人就不认同。”他打开由他撰写的国内第一本软件无线电专著《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欣慰地说:“这本书被引用3000多次,这在行业内罕见。但我刚开始提出软件无线电的理论时,不少国内外专家就不看好。”

 

    在杨院士看来,随着移动通讯的不断升级,软件无线电的发展是今后的必然趋势。“今后只要在软件方面进行升级即可,而不用去重复建设机站等,这样可以节省很大的开支。”

 

    如今,杨小牛带领创新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随之茁壮成长。特种通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卓越团队”、“七好创新团队”等称号……

 

    ●谈获奖

 

    很高兴,但谈不上激动

 

    虽然刚被评上院士,各种祝贺扑面而来,杨小牛依然很淡定,这几天他还同以前一样忙碌。他乐呵呵地说:“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周末还得到单位加班,事情很多。”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面对这份殊荣,杨小牛显得十分谦逊和低调:“很高兴,但谈不上激动。”

 

    杨院士说,能够评选上院士,算是对自己工作和成绩的肯定。但自己毕竟还年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压力很大,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我要利用院士这个群体平台,继续带好自己的团队,完成重大的科研任务和国家课题,为国家多作贡献。”

 

    ●谈嘉兴

 

    专著前言总要写上“南湖之滨嘉兴”

 

    虽然老家在衢州,但对杨小牛而言,嘉兴早已是他和爱人的第二故乡。从1989年来到嘉兴,已经整整24年了。往事一幕幕,让他无法忘怀。

 

    “我和爱人第一次乘坐火车来嘉兴时,那时城市很小。”那一年,他的女儿还不到一岁,“不过,嘉兴很干净,当地人很文明、淳朴。”20多年过去了,嘉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杨院士说:“嘉兴是个非常好的城市,我一直以自己生活工作在嘉兴而自豪。”平时只要出差、讲课或者朋友来嘉兴,他总要“将嘉兴好好赞美一番”。

 

    “在嘉兴工作生活,感觉很幸福。”杨院士翻开自己撰写的专著给记者看,每本专著前言的最后他总要写上“南湖之滨嘉兴”字样,告诉众多读者,他是“在嘉兴完成的”。

 

    ●谈生活

 

    过得十分简单,散步就是运动

 

    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杨院士说,相比以往,如今他的生活更有规律了,过得十分简单。

 

    “平时,我也没什么爱好,除了休息,就是搞科研。”杨院士说,平时吃好了饭,就和爱人出去散散步,“散步对于我来说,就是运动。”在他看来,简单就是一种幸福。

 

    杨院士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来嘉兴多年,但单纯外出旅游几乎没有。今年他的女儿在美国硕士毕业,他去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出去玩了十几天,这对于我来说,可是最奢侈的一次!”

 

    杨院士由于重任在身,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嘉兴,还要出席各种会议等,他说:“我尽最大努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多出点科研成果。”

 

    ●谈打算

 

    珍惜时间,尽力多做点实事

 

    杨院士说,虽然个人取得点成绩,但自己愧对家人,“欠他们的太多。”由于长期扑在科研上,他几乎没时间照顾女儿和家里,“爱人也是在三十六所工作,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对我的工作很理解和支持。”

 

    让他欣慰的是,女儿也很懂事,高考报考了他的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去了美国攻读硕士。杨院士说:“希望她坚守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谈到今后的打算,他考虑更多的还是科研。杨小牛将不遗余力地在国防科研道路上奋力前行,用热血和激情继续演绎情系国防的精彩人生。

 

    “如何把三十六所的科研成果成功运用到嘉兴,实现与企业和产业有效对接也是今后很重要的工作。”杨院士告诉记者,三十六所已研发或正在研发新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价值,可以为嘉兴市民和企业带来诸多利好。比如,他们正在研发的一种电子科技产品,今后除了可以在轮船上使用外,还可以为“驴友”等一些特殊人群服务,“只要发出求救信号,很快就判断其位置,这样为救援赢得时间。”

 

    杨院士另外的一个特殊身份是嘉兴市政协委员,他表示:“我要通过各种方式,力争多做点实事,为嘉兴多解决点实际问题和困难。”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