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陆琦 时间:2014-03-20
3月14日早上6时,杰出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者
“当天早上接到瞿老师(周干峙夫人)的电话,说周部长走了……”地下铁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和周干峙是几十年的老朋友,3月19日,施仲衡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地铁规划和城市规划有密切关系,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
记者看到,施仲衡的书桌上就压着一张二人在“交通7+1论坛”第七次会议上的合影。
“周部长在作规划的时候总是以人为本,非常关心老百姓。”这是施仲衡反复向记者强调的。
以深圳地铁罗湖站为例。最初的设计中,罗湖地铁站与火车站之间有200多米距离。周干峙看后,建议修改为公交、地铁、火车站无缝连接的一个枢纽。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的确非常方便百姓出行。
施仲衡告诉记者,周干峙还曾建议改建西直门地铁站,因为他发现无论地面、地下还是各条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都很不方便。尽管该建议没有被完全采纳,但在他的坚持下还是作了一些小的改造,较之前方便不少。
“周部长对城镇化发展牵挂了60余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则表示。
作为新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物之一,周干峙负责编制了西安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参与指导并组织编制了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总体规划,唐山市、天津市震后重建规划以及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等,提出了“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新理念。
1994年,周干峙从建设部副部长一职卸任,但作为建设部顾问和两院院士,他一直活跃在城市规划领域。
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好导师
“老先生是我的老领导,也是影响我一生的导师。”李迅回忆说,周干峙是中规院恢复重建后的第一任院长,深圳经济特区第一轮总体规划就是周干峙带领一帮年轻人去干的。“手把手教我们画图、做方案、踏勘现场。”“周部长对年轻人非常关心。”李迅说,周干峙经常推荐一些好书、新书给年轻人看,督促年轻人学习,给年轻人锻炼提升的机会。
周干峙常对年轻人说:不仅给城市作规划,给事业作规划,还要给自己的人生作规划,要作三年、五年和十年的人生规划。
记者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住建部办公室采访周干峙的时候,他就说过这句话。当时记者眼前的周干峙,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戴一副黑框眼镜,笑容可掬,非常和气,一点架子都没有。
率真求实的本色科学家
在李迅看来,周干峙为人直率,对有些事情看不惯,他就坚决反对,直言不讳。“科学家的率真和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官,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周干峙曾上书反对过国家大剧院、反对过“鸟巢”。最终“鸟巢”去掉了可开启式的活动屋顶,但国家大剧院照旧建成。
2000年,李迅时任中规院副院长兼深圳分院院长。周干峙专程到深圳找他,建议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时周干峙说的这句话,李迅一直铭记于心。
周干峙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即使在他七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还经常出差。“一年出差70多趟,很小的项目他都很上心,让我们年轻人非常感动。”李迅说,“周部长每次见到我都说,要多研究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太多了,要研究的太多了。”
不仅关心城镇化发展,周干峙对新技术发展也特别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干峙就提出:现代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外语、电脑和科学思想。
“他去加拿大考察时了解到直线电机,回来就建议我在广州地铁四号线上应用,其实当时我也已经有这个考虑,没想到我们不谋而合。”施仲衡回忆说。
李迅告诉记者,周干峙一直极力主张电动车,并以身示范来推广清洁能源,每天在住建部大院骑着电动三轮车进进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