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顾介铸 时间:2014-04-07
“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多年来,从没想过要拿什么大奖。我个人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医德高尚、技术精湛、闻名遐迩的好医生!”3月底在靖江举行的2014上海—靖江消化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研讨会上,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0岁高龄的兴化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又一次回到家乡泰州开展讲学交流,受邀作了“怎样做一个好医生”的专题报告。
在家乡人眼里,王振义身上有着太多的耀眼光环。作为一名医生,他改变了10%以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死亡命运;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开创了一种肿瘤的临床新疗法,能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作为一名教育者,他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几名院士,一名学生曾担任国家卫生部部长。
“医生是最崇高的职业之一,能享受到别的职业所没有的人间真情和人生乐趣。”王振义院士结合自身60多年的从医经历和感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向家乡医务人员讲人生、讲学问。他说,医生这一职业与众不同,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应具备特别的职业精神,要有服务病人的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
高尚的医德是为医者的灵魂。王振义说,“一个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他希望大家以白求恩大夫、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南丁格尔、吴阶平院士等为榜样,不断培养并加深热爱医生职业的感情。他认为,成功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了解和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王振义2011年5月第一次返乡讲学时,不仅婉拒了当地政府部门准备的1万元讲课费,还反过来捐出1万元,一起转赠给兴化中学作为学生奖励金。去年11月9日,王振义第二次回乡开展义诊和讲学活动。他穿上白大褂,走进兴化人民医院血液科病房。在一个病床前,王振义轻声询问患者的病情,并拿起听筒给患者做听诊。
“这位老人是谁啊?”患者家属有些纳闷。
“他可是治疗血液病的国际权威专家啊,这次特地从上海回到家乡开展义诊。”一旁的工作人员小声介绍道。
“这么大年纪、这么大名气,还亲自下病房,真是太难得了!”几位住院病人和家属深受感动,向这位慈祥老人连声道谢。王振义谦和地微笑着,让在场的医生谈谈诊疗方法和依据,然后针对大家提出的治疗方案,他补充了几点意见,并现场讲解对这类病症的处理措施。“王院士和蔼可亲,跟他一起查房,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随行的每一位医生都深感受益匪浅。
几次返乡交流,亲身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振义感慨良多:“我的根在泰州兴化,家乡出了施耐庵、郑板桥等一大批名人,还走出多名院士,我打心底里感到自豪!”提起家乡先贤郑板桥留下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这两句话,王振义觉得自己的为医为师与治学态度,与郑板桥的思想有契合之处。他说,“搞科学研究最忌浮躁,与郑板桥的清静淡泊思想很接近。在我身上,流淌着家乡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