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村新报 时间:2014-07-26
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30多年来致力“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生产”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研制的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有效地控制了猪疫病在我国的爆发与流行。被称为“养殖户的守护神”。
与畜结缘,成为“养殖户的守护神”
“我当学生时,每月分配27斤粮食,每个星期加一次餐,只能吃到二两粉蒸肉。”陈焕春院士笑着说,小时候“饭吃不饱,肉吃得少”的经历,成为他与牲畜结缘的原因之一。
1953年3月20日,陈焕春出生于恩施一个农民家庭,不识字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常常把孩子们关在土房的楼上,不到时间不准下楼。现在,陈焕春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常常会勉励他们:“穷则思变,贫穷和困难是人生的财富。”
1972年,19岁的陈焕春被推荐到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4年后,留校任教的陈焕春到天门县实习,发现那里流行一种耕牛腹泻病,许多耕牛死亡,农民无牛耕地,出现人拉犁的悲壮场面。在农村长大的陈焕春见此又伤心又难过,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做好家畜传染病的研究工作,让农民不再受这种苦!”
在60出头、神采奕奕的陈焕春身上,看不到一丝心身疲惫、未老先衰的迹象。在农民眼中,他是关心养殖户疾苦,能睡棚屋、下猪圈的“守护神”;在同事学生眼中,他是位温和敦厚的长者,是实验室最后关灯的那个人。
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院士潜心科研,更关心民生。2013年,禽流感闹得人心惶惶、市场上鸡鸭难卖的时候,陈焕春带头吃鸡。当时他边吃鸡腿边说:“用70℃的水,2分钟就可杀死禽流感病毒,100℃只要一分钟。”而在2005年,猪链球菌疫情暴发时,在疫区的陈焕春也点着要吃回锅肉。
2005年6月,四川暴发一种怪病,39人死亡,大量生猪发病死亡,陈焕春赶到现场及时确诊,并提出了紧急控制方案,使该病在一个月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当时有人说:“非典时期有个钟南山,四川猪病有个陈焕春。”
留学德国,攻克世界性难题
1984年,陈焕春被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一入学,导师就对他说:“你不能读学位,因为我们国家不承认你的学历。”
陈焕春回答说:“我只有两年的时间,我来这里最重要的是学到真正的技术和知识,回国后能解决我们国家动物传染病的问题!”
就这样,陈焕春留了下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了解和部分掌握了实验室的各项技术。导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并主动提出资助他去学德语。3个月后,陈焕春成为慕尼黑大学的正式学生,开始攻读兽医学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导师告诉他牛冠状病毒感染危害严重,但国际上无人能建立简便、快速的ELISA方法。想起1976年看到的“人犁地”的惨状,陈焕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反复摸索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处理抗体的方法,成功地破解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研发疫苗,控制猪疫病爆发
1989年,在德国留学5年的陈焕春婉拒了导师推荐的工作机会,放弃高薪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回到华中农业大学一间不能正常供水供电、没有一件科研仪器可用的研究室。
留学归来,陈焕春着手研究猪伪狂犬疫苗。
当时,江汉平原的猪严重腹泻。1990年冬天,部分地区出现猪仔整窝死掉的情况。陈焕春分析发现,致病原因正是国外已关注到的猪伪狂犬病,而当时只有进口疫苗,且效果不好。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陈焕春每天泡在实验室和猪圈里,饿了啃上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再研究,他找出了危害我省养猪业的一个罪魁祸首—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在实验室,陈焕春开始用基因方法获得疫苗,并在小范围实验成功。但因为该疫苗是全新的东西,他没有大面积的推广,一直谨慎地进行观察。直到有一次,武汉某猪场老板通过实验室人员,拿到部分疫苗在他的猪场进行实验,效果很好。之后,通过对该猪场的病猪跟踪观察和研究,陈焕春发现,正是他研发的疫苗,使猪产生了免疫能力。这时,陈焕春院士才将疫苗公诸于世。
这次在湖北省及全国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猪伪狂犬病,陈焕春率先确诊并系统总结出五大临床特征,制定了“伪狂犬病检疫”国家标准,研制了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和鉴别诊断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此病在我国的爆发与流行。“伪狂犬病毒鄂A株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和综合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筹资金,搭起成果转化平台
从1989年开始研究,到1998年获得成功,再到2005年开始推广,一支猪疫苗研究了10余年。仅2013年,该疫苗就带来逾一亿元的收益。
为了使研发的成果造福于民,陈焕春力促成果落地。
2001年,陈焕春带领团队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自筹资金建成了第一期GMP生产车间,搭起了良好的成果转化平台。
公司创办以来,累计销售收入7.2亿元,上缴税收9487万元,上缴学校 1408万元,解决506人就业。2010年公司在武汉光谷生物城购地135亩,自筹资金2亿元建成第二期GMP车间,目前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生产。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但陈焕春扛过来了,他说:“我们做的科研课题要来源于生产实际,得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服务于社会。”
2004年,陈焕春被任命为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他的研究团队不分昼夜,刻苦钻研,研制了10余种禽流感抗原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为禽流感的防控乃至净化提供了有效工具。
陈焕春现在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近年来,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N7N9、猪链球菌病、动物结核、布氏杆菌病、乙型脑炎等重大人畜共患病流行,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陈焕春及其团队开展了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生态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为阻断病原体向人传播,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三十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动物流感、动物结核、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猪伪狂犬、猪兰耳病等新发重大动物疫病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产业化,用于生产实际,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创新创业,勉励学生当兽医
“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这是陈焕春院士从研究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新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方案对提高养殖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应有科学家的头脑,科学家要有企业家的头脑。”陈焕春说,“当春天向我们呼唤的时候,我们做好了准备没有?”
“我国是动物农业大国,却是出口小国,生猪的疾病防治便是瓶颈,我们得抓紧啊!”陈焕春忧心忡忡地说,当前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者面临五大艰巨任务: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二是人畜共患病愈演愈烈;三是外来病对我国的威胁日益严峻;四是宠物和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五是食品安全问题。
有人说陈焕春是工作狂,陈焕春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多工作有利于健康!在动物疾病防治领域,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被动应付,要筹备长治久安之道才行!”
陈焕春每年都去新生寝室,勉励他们当乡村兽医。
“我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就是每天走半个多小时锻炼身体,愉悦心情。”陈焕春院士说,工作之余他喜欢和年轻老师谈心。一名年轻老师曾抱怨在实验室做实验时,朋友约他打麻将,让他沉不下心来。陈焕春就勉励他,我们的研究是要改变公众生活品质,服务千千万万的人,这比打麻将重要多了。
陈焕春院士常自称“兽医”。他说,不管是养猪、还是养殖别的牲畜,我们让动物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他们才能给我们提供健康的食物。
“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做一名乡村兽医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开学的日子,陈焕春都会走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寝室,与学生们聊天,勉励他们当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