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杨琪 时间:2014-11-24
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凝望窗外月色,“心里亮堂得像柔美的星空,一点垃圾都没有,整个身心都被梳理了,新的灵感不断孕育……”此时,他推想新的实验过程和可能的科学结果,把天马行空般的思绪抛撒在无边无际的夜中,这或许是令他最为心醉的一刻。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热爱科学研究,所以整个身心全都投入了进去。”欧阳晓平说。正是出于对科学的无限热爱,30多年来,他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一直从事脉冲中子诊断技术研究和工作,完成了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先后创建五种中子参数测试诊断方法,主持研制成功了18种先进的脉冲辐射探测器系统,形成了独特的中子诊断探测体系。
从一名师专毕业的专科生,到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到“全国优秀博士后”获得者;从新疆的一名中学教师,到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的学术经历可谓传奇。在科研道路上,他几十年如一日如饥似渴地学习,认真细致地做实验,超速完成了很多人需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的知识积累,在核物理中子探测领域内不辍耕耘,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和跨越,为中国核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专注前沿,志身以许国
欧阳晓平一天的工作通常在早上八点开始,晚上十二点结束;兴到浓时,实验室里的灯常常到两三点还亮着。一次,欧阳晓平从上午十点开始做实验,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结束,回家后他才想起自己已经一整天都没吃过一口饭。而他却还在思索尚未解决的难题。
“做学问应该像激光那样,方向性强、单色性好、能量集中,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直至完成。”欧阳晓平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心得。
而驱动欧阳晓平全身心投身研究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自己的生命才有价值。长期以来,欧阳晓平都致力于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从重大需求出发确定研究目标,基于此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直到完成国家层面的重大应用,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模式,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对科学前沿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他带来了无穷快乐,甚至在睡梦中他还惦记着科研。20年前,在一次旅途中,欧阳晓平在梦中“火花”乍现,为一个困扰自己许多年的新探测原理问题找到了灵感。“好像脑袋里的电突然全部接通了!”如获至宝的他随即付诸研究,在经过半年的攻关后,作出了无源介质快中子探测系统。该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该类中子探测技术的空白;投入国防应用后,解决了国家一系列重要测试诊断难题。因此,欧阳晓平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荣誉。
欧阳晓平也将此贯穿到研究生教育中。“带学生,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找一个前沿科学问题。但这个问题一定得是有希望解决的,而不是死结。要看得准,才能打得准!”
欧阳晓平曾带过一名博士生,开始接触课题时,这位博士生信心满满,可逐渐发现,研究中的难题不断使自己备受打击。他找到欧阳晓平向老师诉苦课题“没意思”。欧阳晓平悉心指导,他终于明白,自己所开展的研究有望在核探测中形成新的分支。这令年轻人信心大增全身心投入。最终,他圆满地完成了博士论文。欧阳晓平的很多学生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多篇论文被评为总部优秀硕士、博士论文。
互相学习,交流而相长
欧阳晓平特别重视和不同领域的学者交流,以开阔眼界、拓展研究领域,便于学科交叉。他发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交叉有利于点燃创新突破口。比如在与材料科学,仪器科学等的互通学习中,他收获颇丰;在核物理领域的研究,也常常令他受益匪浅。
“一次,一位朋友与我探讨制约某类激光照明的瓶颈问题。从我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之后,我把想法告诉了他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构建该研究的整体方向和框架。欧阳晓平亲自主持了相关研究,使得该激光器的照明距离大幅提高,尤其是电源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
2004年,欧阳晓平以一名博士后的身份来到了清华大学。站在清华大学这个顶尖、宽广、前沿的学术平台上,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如鱼得水。
“学无止境,如果你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去学习、交流,你就会学到更多东西。这让我进一步提升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教会我从做传统科研转为做学术科研,也使我从一个工程型科技工作者转型为一个学术型学者。”欧阳晓平说。做博士后的经历非常宝贵,有人曾认为这只是去“镀金”,可他却始终低头做事。正是这份执着情怀和学术境界,2005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目前,欧阳晓平从事脉冲中子诊断和探测技术,捕捉和准确测量中子时间过程非常困难,因为不同能量中子有飞行时间弥散,源中子束一旦飞行一定距离,相互间就会被分离,时间过程特性就会畸变,故而国外学者一度觉得核反应产生的中子时间谱很难被中子准确测量。
但是欧阳晓平和他的团队却做到了,他们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子探测体系。欧阳觉得道理很简单,他打了一个比喻:“你从我跟前跑远了,我抓不到你,但是在你还没跑的时候,我就能拉住你手了。核反应也一样,不让它展开,时间点把握就准确,一开始就捉住,后面就不会麻烦了。”玄奥的物理世界,无论如何复杂精妙、渺茫不可及,他总能自如地出入于微观与宏观的世界。
他告诫年轻人,做科研不要过于浮躁,虽然现在有不少项目的经费越来越充足,科研条件也越来越好,但一定要沉淀下来做学问。或者,有些人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以泡时间来显示自己的兴趣,最终却无法深入而一无所获。“潜心研究,甘坐十年冷板凳,这样你才能真正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