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胡屹东 郭伟峰 时间:2015-03-31
如何立足现有国情、军情将有限军费花在刀刃上?如何调整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心和军费投向,力求以最小投入谋取最大效益?经过60多年的艰辛探索,徐滨士院士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再制造技术提升装备战技性能,延长装备使用寿命,对我军装备建设和战斗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重视再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外的强烈反差,使徐滨士决心一定要提升维修能力。而他在哈军工当教员时候经历的两件事更加坚定了他用维修提升战斗力的决心。一件是他给苏联坦克维修专家当翻译时得知,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的维修人员,在卫国战争中抢修了43万辆次坦克、装甲车辆,相当于苏联战时最高年产量的15倍,这对保障装甲部队的持续战斗力,最终战胜法西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件是下部队调查时,看到因维修设备和技术落后,许多局部磨损的坦克零部件不能修复,整机只好报废,浪费很大,严重影响正常训练和战备任务的完成,官兵们对此束手无策,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正是这两次经历,让他认识到维修对于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维修保障是战斗力,更是再生战斗力!从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要用所学的知识,改变部队装备维修落后的现状,将维修专业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一个划痕累累的报废齿轮,经过自动化等离子熔覆,零件恢复如新造产品;一个意外受损的坦克水箱,经过微脉冲冷焊应急抢修,破裂部位完好如初;一台服役期满的旧发动机,经过再制造流水线技术处理,各项指标焕然一新……他带领课题组相继研究开发出了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新型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技术,这些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实现了装备的“起死回生、修旧胜新”,为提高部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针对59式主战坦克关键薄壁零件缺乏备件,损伤后无法更换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难题,徐滨士院士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等离子喷涂设备,对以薄壁行星框架为代表的45种关键零部件进行了修复,并在6辆坦克上进行了实车考核,行驶超过12000km.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修复件的耐磨性最高可达同类新品零件的18.3倍,而成本只是新品的10%,材料消耗只是新品制造的1%,为实现装备战斗力再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徐滨士创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把微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领域,对原来开发的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和提高。
目前,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300余项,培养了一批装备再制造研究人才,确立了我国再制造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6项,获授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徐滨士和他的团队又一次站在科技变革的最前沿——3D打印技术已成为他们维修装备的重要手段。在战时,装备维修人员只需利用3D打印成形设备和集约化的丝材、粉材,即可对零件的受损部位进行快速再制造,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装备的修复,大大提高战斗力。
“要让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故障进行诊断,通过再生长机制实现修复、修补局部破损,也就是装备要具备智能自修复能力。”谈到以后装备修理领域的发展,徐滨士如是说。